首页 > 数学 > 知识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23 07:02:39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1、热身活动(兔子舞、轻柔体操、击鼓传花)2、促进成员相识的活动(棒打薄情郎、连环炮、寻找我的那一半)3、建立相互信任的活动(瞎子走路、信任跌倒、信任考验)4、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舟共济、突围闯关)5、自我探索活动(我是谁、我的核桃、自画像)6、价值澄清活动(人生的最后时刻、生存选择、姑娘与水手)7、探讨家庭影响的活动(家庭雕塑、当我小的时候、原生家庭)8、集思广益互助解难的活动秘密大会串、热座、目光炯炯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可否说得详细一些谢谢了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和信任。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个人以为包含以下几方面,供您参考: 一、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千差万别的。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对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也就是对一个集体的教育。它不能细致照顾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不像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个体的教育。 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家庭教育及其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根据家长个人的状况有极强的随意性。 三、学校老师都保证了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每个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各不相同。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可否说得详细一些谢谢了

3,认为高校有没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什么

有必要开设。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在当前形势下,有很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人才。
1、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意义非常重大。能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为学生提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舞台,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拥有健康心理、遇到心理问题应如何自我调适与完善等。2、能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自觉性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较为优越,适应大学生活和新的环境是大学生面对的第一课题,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自身的角色,调适自身的适应心理,从而渡过这一心理瓶颈,上好大学生活第一课。3、能平衡不良心态,拨正人生航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心态有两种倾向。一是高考失利,录取到职业院校,不甘心又无奈,情绪低落。二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把大学生活过分地理想化,但往往实际与理想会形成反差,也会引起心态失衡。这两种倾向的实质是心理适应问题,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从心理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高职教育是有用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信心,从而认真学习,开始人生新起点。

认为高校有没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什么

4,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分成三个限制性定语,首先是教材,要有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能够为操作者,或者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成为教师上好课的重要的帮手。其次,此教材要求体现活动课特点,这就让这个教材区别于理论性的教材。而是以活动为中心,教学是围绕活动而展开,包括,以活动为主要的呈现方式,以活动为话题的中心等,其中活动如向大家介绍自己,采访名人,推销某种产品,结交新的朋友等。在这些活动中,分析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从而找到对应对策。第三,这个活动是以心理健康为培养目标的。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性格中问题并且能够坦然面对和寻找努力的方向,最后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
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建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观念,舒缓学习的压力。在学校中很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厌学,学习压力过大,考前的一些不良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让学生经历一些需要面对的事情,学会更好的处理这样的事情,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为了给你一个直观的感受推荐你看看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彩虹积极心理素质训练教学资源》,相当不错,主题系统包括情绪、同伴、家庭、人格、学习、感恩等主题,游戏趣味,操作简单。

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用书》是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专家和富有经验的高中心理健康课教师联合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高中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力争突出如下特点:科学性。尽管本书不是系统地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教材,但每一主题所运用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却严格依据科学性的原则来筛选。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9666665者更有理论“底气”,教师用书专设理论篇,对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每一主题的操作实践进行总的定向和把关。各活动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整套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针对性。全书所选的每一主题都是在对高中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他们经常遇到的、迫切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而进行设计的。活动性。每一主题的设计均围绕教学目的,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头脑到手脚都动起来,使其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并掌握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用书出了许多“招”,您不妨一试。实用性。本书紧扣学生用书,对应于学生用书的每一主题。教师用书的每一主题都设计了有机联系的五个部分,即“教材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材结构”、“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从而对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一类的问题作了解答,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指导。灵活性。学生用书设有两个主题的选修课。这就给教师留下了自由空间,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课程、知识及教法进行选择。

6,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1、每年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教育为基础,预警为重点,干预促转化,以跟踪固成效,建立管理、教育、心理和医学(转介治疗)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3、我院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性质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即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识别与预防各种精神障碍,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适应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教育厅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五早”预警机制分别指: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5、教育厅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指: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6、心理危机是一个过程或一个过渡状态,一般认为处于危机中的个体会经历3个阶段7、获取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信息的渠道信息员、心理普查、心里排查及其他渠道。8、我院四级心理危机防护网络分别是寝室、班级、系(院)、学院。9、高校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帮助、鼓励、陪伴来访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调节心态、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个过程。10、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保密性原则、限定性原则、教育性原则。11、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应具备:人格基本健全、问题与心理因素有关、求组动机合理、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12、对于心理咨询来访的学生必须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遇到精神障碍的来访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精神科由医生进行诊断治疗。13、一次成功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地影响,所以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时,可根据学生的适应需求,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关主题。
心里医生

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一、设计背景: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三、教学重点: 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四、教学难点: 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五、教学方式:   1、 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缘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2、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考试焦虑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导致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多种类型的神经症;考试焦虑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考试焦虑还可以使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长此以往,会导致胃炎、胃胃馈疡(如上例),等消化系统疾病;考试焦虑还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等心因性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考试焦虑的紧张状态使甲状腺素分泌系统增加。可能会引发神经兴奋性增高、甲状腺肿大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由此可见,考试焦虑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增强自信心呢?1、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考试、客观对待考试分数。认识到考试以及考试分数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和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的一种检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复习,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相反,如果还没考,就开始忧心忡忡,总怕自己考不好,消极被动,甚至对考试产生抵触情绪。以这种心态准备考试,往往会事倍功半,以这种情绪参加考试,是注定会失败的。2、树立必胜的信心。   面临考试,尤其像中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常常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心烦意乱。此时,树立必胜的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迎接任何考试的最佳状态。为了获得充分的自信,在临考前就要给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然后对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因为,对考试的信心是根植于对考试内容充分准备的基础这上的。否则,伧促上阵、穷于应付不但注定得不到好成绩,而且还会使自己在临考时乱了阵脚、急躁、焦虑,使本来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也无法正常发挥出来。此外,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使自己树立考试心胜的信心。3、在考试期间要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制订详尽的复习计划,并按照计划,积极、全面地开展复习。复习时应该对应考科目面面俱到,避免存在侥幸心理。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考前心态,既要克服过分恐惧、焦虑,自我评价过低,又要避免期望过高,骄傲自满,这些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只要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临考前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4、考试期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每天还应该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精力充沛地应考。总之,克服考试焦虑的关键,在于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考试焦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作一个强者。
文章TAG: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