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知识 > 小班生活教育要点,幼儿生活指导重点

小班生活教育要点,幼儿生活指导重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4 02:21:11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生活指导重点

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常规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性格的培养等方面

幼儿生活指导重点

2,小班幼儿应培养哪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现今幼儿饮食方面的坏习惯比较多,主要是挑食,偏食。幼儿应有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吃汤泡饭,安静用餐,吃东西细嚼慢咽,赃物不入口等。不要以请求,逗引,许愿等方式要求孩子吃饭。鼓励孩子学会吃各种实物,并让他懂得样样食物都爱吃的孩子身体才会健康的道理。

小班幼儿应培养哪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千万不能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由于他们的个体差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地培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指定出每个阶段内重点培养目标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主要是指要求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1.主要有个人卫生习惯,即能每天刷牙、洗脸、洗脚,知道饭前便后应该洗手,保持服装和环境的整洁;2.饮食习惯,即能正确使用手帕、餐具、 不挑食等方面,等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后增加内容:正确的盥洗方法、吃饭细嚼慢咽、不说话保持清洁,3.睡眠习惯,即能按时睡眠、起床,睡姿合理正确。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4,浅谈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

日常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比较重视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质量,却习惯于忽视生活活动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如何立足生活、超越生活,充分利用生活活动实施教育,让幼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呢?下面我将结合《纲要》和《指南》谈谈对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一、寓教于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生活活动正是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契机。例如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在吃饭前老师可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睡午觉时,小班孩子大多都不会叠衣服,于是我就编了儿歌“一只袖子叠过来,又一只袖子叠过来,最后向你鞠个躬,一、二、三,叠好了。”孩子们就轻松学会了。

5,家长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关注公众号“爱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6,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学会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为了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我们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幼儿乐于学习。如:小班幼儿盥洗的主要内容是洗手,在组织孩子盥洗时,我们发现孩子不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而洗不干净,还容易打湿袖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洗湿,擦肥皂,搓一搓,冲洗干净,甩一甩,擦干净。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让孩子边唱歌曲边洗手。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唱着朗朗上口的歌曲:“先把手心搓一搓,再把手心搓一搓,左后用毛巾擦一擦,小手洗好了。”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洗手了。再如穿衣: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午睡时的穿脱衣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使孩子不依赖大人,培养其初步的自理能力,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本身较为单调的生活能力训练活动转化成幼儿乐于参加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感受到自理的乐趣,如叠上衣的时候,通过“关小门、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的顺口溜等等,并配合图片,幼儿就知道了叠衣服的方法。  为了提高幼儿独立进餐的能力,我们通过常识活动认识餐具,使幼儿认识了碗、勺、茶杯等;谈话活动“妈妈快放手”、主题活动“样样食物都爱吃”,并在班里设立“米米面面”的角落,教师和幼儿将自己喜欢或亲手制作的米、面食品放在这里,帮助幼儿了解有关的尝试,增进幼儿喜欢各种米、面食品的情感。在进餐前还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孩子的食欲。每当吃饭前孩子们念起儿歌“吃饭了,坐坐好,手拿勺,扶住碗。一口一口全吃掉,吃得干净吃得饱。”用餐时,孩子们就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二、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自制的“大嘴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练习使用哨子,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和娃娃的小衣服,让孩子们给娃娃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我们还用布为幼儿制作了可以用来操作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上有一棵树,树上挂满红红的苹果,还有白云、小鸟、小汽车等等许多的装饰物,图上的所有物品都钉上了钮扣,雌雄扣让幼儿可以随意设计、制作画面内容,让幼儿在钮钮扣扣、撕撕粘粘等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我们还给它起了好听的名字叫“智慧树”。  三、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鼓励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如每天的来园时,我们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穿脱外衣,叠好后放到自己的衣柜里,午睡前后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并鼓励幼儿练习穿脱衣裤,特别是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前几天午睡活动中穿脱衣服困难、动作慢的个别幼儿,重点加以指导,请能干的幼儿来示范。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并练习,并进行“看谁穿得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大部分幼儿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差异比较大,所以对年龄较大的婷婷与年龄较小的乖乖来说,自理能力当然不同。蓉蓉在自我服务能力方面表现特别棒,会自己穿脱整理衣服。而萱萱就相对差一些,还需加强练习,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四、通过鼓励、表扬,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情感脆弱,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鼓励他们最微小的表现独立性的愿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独立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使每个幼儿都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对他说“你真棒”、“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随着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我们还定期进行评比,在班上创设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的主题墙饰,根据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如:穿衣、扣钮扣、穿鞋、自己吃饭、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天进行评比,达到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小笑脸,谁得到的小笑脸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  五、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仅在幼儿园还不够,需要家园一致教育,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家长都说:“孩子这学期,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了。”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7,如何实施趣味化的小班生活教育

新纲要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着眼于增进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出现了有生活活动却无相应的生活教育现象,近几年虽强调了 " 保育与教育相结合 " 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教师提醒为主,生活教育流于形式,幼儿自理缺乏内在动力。 尤其是小班孩子,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发展比较自如 , 能够掌握各种大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了,有了最初的生活自理愿望。但家庭过多包揽及教师的提醒教育 , 使幼儿丧失了自理的主动性。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 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内容。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强调过:“ 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的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 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思维依赖于行动,采取趣味化的生活教育,把单调的生活训练转化成游戏活动,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使他们体验到自理的乐趣,从而提高自理的主动性,并通过运用趣味化的强化、趣味化的评价,以此来保证幼儿自理兴趣的持久性,使他们的自理能力不断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 创设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 , 根据不同方法的不同作用 , 灵活运用趣味化的方法。 创设良好的、有趣的生活教育环境,能激发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环境可以是生活角环境,也可以是游戏环境。随着自理内容的变化和标准的深化,环境呈现多变性 , 以满足幼儿自理发展的需要。 当幼儿与环境中的问题产生了冲突时,教师及时介入,施以趣味化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1 、故事的熏陶作用 小班故事情节生动 , 符合孩子生活经验 , 富有儿童情趣 , 孩子容易理解。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为幼儿提供榜样。故事《大花脸》 , 通过佳佳越擦越脏的脸 , 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 , 再以幼儿讨论的结果 , 自编故事《小白脸》,使幼儿知道吃完饭要擦脸,会正确地擦脸。 2 、形象化语言的感染作用 形象化的语言是教师和小班幼儿交流最直接、最感兴趣、最易懂的方法。孩子玩 弄手帕,一句“让手帕回家睡觉”,孩子们就乖乖地把手帕藏在了口袋里。经常使用形象化语言,用情感去感染幼儿,能促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3 、情景表演的同化作用 情景表演具有生动形象、生活化的特点 , 对小班幼儿来说尤为适合 , 创设情景 ,使幼儿身临其境 , 起到同化作用。针对幼儿剩饭粒、掉饭粒的情况 , 教师当场以小虫的口吻 , 爬到桌子上吃饭粒 , 以小虫准备爬到碗里为契机 , 促使幼儿不掉饭粒 , 或以啄木鸟医生看病为由,围绕同一目标,不断变化表演形式 , 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自理态度。 4 、游戏的强化作用 游戏是幼儿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现实进行同化的活动 , 在各种生活游戏中 , 孩子充分表现出了自己对生活自理的理解程度。为了使幼儿知道要保持口腔清洁 , 愿意漱口 , 以《清清水儿在唱歌》的游戏 , 让幼儿仔细倾听水“唱歌”的声音 , 看吐出的水是很脏的 , 都是细菌。然后 , 让每个幼儿尝试 , 也让清清水在嘴巴里唱歌。最终 ,使幼儿知道用力鼓动腮帮 , 漱口才漱得干净。 游戏这一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 , 使幼儿难以接受的、枯燥乏味的自理能力变得生动、 有趣 , 提高了幼儿自理的主动性 , 幼儿乐意听、乐意做。在每天的游戏同化中 , 强化着孩子的自理方法 , 使孩子的自理行为得以了巩固。 5 、儿歌的剌激作用 儿歌简短、易记 , 朗朗上口 , 符有节奏 , 是小班幼儿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小班幼儿控制力差 , 经常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剌激 , 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理习惯。“我是一只黄香蕉,小朋友们喜欢我 , 请你快去洗洗手 , 要是手脏别碰我”, 流利、顺口的儿歌 , 快速剌激幼儿采取相应的措施 , 帮助幼儿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6 、随机的督促作用 小班孩子刚建构的良好自理行为,极不稳定,易反复。加强随机趣味化督促 , 能使幼儿自理中不正确的方法,得以纠正。如:幼儿在生活角学会了解扣钮扣 , 但在自身的实际操作中 , 常钮扣走错门。此时用儿歌引导幼儿帮助纽扣找到自己家。同样 , 男孩子刚学会掏洞小便 , 为图方便,他们仍时不时脱裤子小便。一句“小屁股难为情了”。让孩子不愿露出小屁股。随机的趣味化督促 , 更能有效地、快速地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理方法。 不同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 根据幼儿自理现状 , 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方法。孩子的白理行为有反复 , 可用儿歌剌激。孩子对擦鼻涕缺乏情感共鸣 , 可用故事熏陶。但不同方法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 教师要善于结合使用,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二、具体教育方法 创设良好的、有趣的生活教育环境,引发幼儿主动与环境形成互动, 掌握自理方法。针对自理内容,开展生活模式教育,运用趣味化的方法。确定生活教育趣味化的方法,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方法的不同作用,采取适合幼儿发展的方法。趣味化的方法渗透于模式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教育,并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趣味化的强化、趣味化的评价的运用开展生活课、生活角展示活动,开展生活教育游戏设计评比活动,探索生活教育趣味化的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可行性。 良好的、有趣的、变化的生活教育环境,久久地吸引着幼儿投入地摆弄。“喂水果娃娃吃饭 ”、“ 美丽的大花园”特别是 “丑娃”上的汽车,被纽到头发上 ,成“汽车头发”, 被纽到嘴巴上,成了“汽车嘴巴”。鱼、花、树应有尽有,幼儿饶有兴趣地摆弄着,不知不觉学会解扣大小钮扣了。 而对小班幼儿实施生活模式教育,最关键的是强化巩固。因而,趣味化的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督促幼儿洗干净小手,让幼儿做比小手的游戏。“谁的小手最干净,快让老师亲一亲”。幼儿认真的洗小手,以博得老师的亲一亲。趣味化的强化,既让幼儿情感获得满足,又使幼儿明确应有的自理行为要求,还能鼓励幼儿再现良好的行为。 生活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理行为,根据小班幼儿身心特点,趣味化的评价最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照镜子》让幼儿对着镜子边念儿歌边评价自己的仪表。使幼儿对生活自理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趣味化的生活教育,不流于表面化,而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不管幼儿在来园、盥洗、午餐,还是在室内、室外:不管在感知阶段,还是在实践操作阶段,教师都要善于灵活运用趣味化的方法。户外活动出汗了,邀请你的手帕朋友出来擦汗。盥洗室,让幼儿的小手亲亲肥皂。午睡时,穿裤便让幼儿“火车钻山洞”,“ 左边一列,右边一列…… 火车过山洞,裤子穿好了” 。 总之,日常生活中,适时、运地、适宜的运用趣味化的方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初步习惯己养成。 整个生活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通过家访,开放生活课、亲子生活活动,家长了解了我们的生活教育。而家园联系栏、联系册 , 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教育观,一份份发自肺腑的家长反馈,肯定了我们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既教育”。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看二期课改下的新教材,不难看出,新教材所推崇的也正是这种“放手”精神,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自主地去思索、探究。孩子从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老师、孩子共同去营造。
文章TAG:小班生活生活教育教育小班生活教育要点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