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孟子,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孟子,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02 15:50:41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具体说就是以民为本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2,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分别体现了亚圣的"仁政,仁义,民贵君轻"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3,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很厉害么

省级一等奖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将来职评晋级等等。一般一等中还有1、2、3名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很厉害么

4,高中作文800字 孟子高尚的人格操守

我眼中的孟子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孟子是博爱的.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 “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5,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宣传了他的政治主张,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养民: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1.养民有六条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前面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2.教民有一条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以上三条,鲜明的体现了文章中的"仁政“思想。

6,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结合课文分析孟子语言有什么特

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根据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例析一文中的\\“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标准而划。\r\n\r\n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中学语文孟子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内容简析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艺术特色,主旨,内容思想: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鱼》)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也是《孟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仅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误把“舍生取义”当作《孟》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不少教参和新编教材也多有此误。其实,“舍生取义”既不能统摄《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也不能与《孟子》全书,尤其是《孟子》全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   文章特点:气势宏大,论证严密,富有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鱼》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文章TAG:高中高中语文语文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孟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