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语文课程标准模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模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6 11:55:43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问题设计,师生互动,解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2,国家课程标准是什么

你问的是什么课程标准?哪一科?哪一年级段的?
课程标准横向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纵向指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是教学的指挥棒

国家课程标准是什么

3,语文标准课程结构

201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和内容,阶段目标和内容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开发与运用建议 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常用字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致结构和上文相同,第二部分(目标)有较大区别:必修和选修要达到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如有必要,可以附上原文)
1990年对1988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作了修订,基本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作文教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基本课文篇目。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结构是: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基本课文篇目。   2000年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结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语文标准课程结构

4,语文教案中的课程标准是什么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5,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2113文课程标5261准》结构及设计思路 (一4102)关于语文课程标1653准的结构 1、从大纲到课程标准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历史的角度,不难发现奠定课程标准结构基础的是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从我国五十年来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变化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第一,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就是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第二,总体上看课程结构的差异并不显著。 2、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叙述。2000年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结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标准》的没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讲了两个内容:一是目标的提出,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提出;二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评价等。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个特点 1、整体性与阶段性(1)语文课程的整体性 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统一 实现了语文课程内部结构的统一 实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与评价的统一力求实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统一 (2)语文课程的阶段性 2、三维没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A.明确应该牢固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 B.明确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 C. 把应该掌握的知识蕴含在形成的能力之中 D.指出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2〕单项发展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3、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 和 教 师 4、课程标准留有空间,有利于发挥创造才能 (1)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 : 刚性的 描述性的 弹性 的(2)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为具体实施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与实验稿在识字上有哪些变化 对这些

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变化。1、“会写”的字数量的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我觉得在调整之后,各学段的写字任务更为均衡,能够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我们可以看到,按照课标(实验稿)的规定,第一、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尤其是“会写”的任务偏重,这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从现实来看,现在的孩子入学年龄普遍偏小,手指的控笔能力相对较弱。大量的书写任务,造成孩子们执笔姿势的严重走形,对于“会写”任务的完成自然是不理想的。新课标出现的变化,可以说正是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做到了人文性和有效性。2、新课标调整后,第一、二学段减少了“会写”的任务,但对书写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识字。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生识字,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学习的效果。二、实施与建议的变化。1、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上,增加了“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等内容。可以说在现在的高年级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对于识字的教授是一句带过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字时往往出现较多的错别字。新课标增加了这一建议,就是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识字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此外,对于不同学段的识字教学新课标也有所规定。可以说,在每一个学段,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识字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具体的评价建议上,分解各个分段评价指标,在课标中写入“检查字词”的能力,字词得到强化。这也更加强调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分解各学段评价指标。对各学段写字教学具体任务进行了分配,也提供了一个字表作为标准。可以说,教学评价上的规范化和细致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的兴趣、能力和效果!
减轻负担,降低要求 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 “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修订稿结合着新增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还明确给出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先练写这300个字,其实与古人练字时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作基本功准备。”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基本字表中的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就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概括语文教育特点

在《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其中有四条提出了阅读方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五种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常用的阅读方法,并能深入了解各种阅读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合理、灵活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主要作用领会情感,发展语感。 默读:主要用于思考问题。 浏览和略读:都是大致的读。但浏览主要用于提取信息,略读主要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 诵读: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抒情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各种阅读方法的不同作用设计相应的读书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建议中指出: 1、对朗读、默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2、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3、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评价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5、评价略读、浏览。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在社会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亦由《语文教学大纲》走向了《语文课程标准》,由静态的被动性要求转向了动态的主动性建议。可以断言,《语文课程标准》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一、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理性认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中的一个,落实这个“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对此,我谈四点初浅的认识。1.三大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良好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2.三种角度。上述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谈的;第二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讲的;第三方面主要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总而言之,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过程、对象与学习主体关系的角度来确定语文教育的特点的。3.两大特性。“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有两大特性,其一是主观性,其二为客观性。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客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是主观的。4.七大元素。“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体包含有七大元素,它们是:课程的人文性、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学生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其中,具有客观性的三大元素其“变数”较小,相对较为稳定,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载体”作用;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其“变数”较大,特性活跃,在教学中将凸现其过程中的“操作性”。
文章TAG:语文课程标准模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