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经验 > 一下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下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05 23:23:10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版本的教材,我说的是人教版的。14题A,活一点的教法: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头饰,把画面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层次,也可以参加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缺点是比较耗时。或者用电脑把动画过程做出来。B,传统一点的方法:展示出这个画面,先让学生分析,再由老师总的讲解一下。15题A,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动手摆出来,一边摆一边填写。再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补充。最后老师点评一下就OK了。B,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不摆卡片也能填出来,学生口答补充完整也行。
你好。 18-10——+4——+30——+6——+30——-70=8 60-40——+5——+20——+4——-9——+40=80 希望楼主满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参加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前辈们请问一下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反比例函数的特征,并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难点】能准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参加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前辈们请问一下初中数学教案

3,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x+y=2m+7x-y=4m-3相加得:x=3m+2相减得:y=-m+5x、y为整数,m的取值范围是全体整数若x、y为正整数,3m+2>0,m>-2/3,取m>=0-m+5>0,m<5m的取值范围0<=m<5即是m=0,1,2,3,4
解这类题目,先把m当作已知常数,把x,y的值求出,x,y的值中分别含有m,再根据题意(如解为整数),转换为m的不等式来解即可。具体步骤如下:解:设x+y=2m+7 (1) x-y=4m-3 (2) (1)+(2)得 2x=6m+4 x=3m+2 (1)-(2)得 2y=10-2m y=5-m因为x,y为整数,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整数。
都差不多 看你的学生层次咯
解:x+y=2m+7,x-y=4m-3由于方程组的解为整数,2m,4m为整数即可,得出m可为全体整数和1/2。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4,北师大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学情分析组织学生多次进行交流、比划,操作,真正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组织学生多次观察、交流、测量,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搜一下:北师大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搜一下:北师大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5,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2的教案怎样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1=180°-2∠cef ∠2=180°-2∠cfe ∠1+∠2=360°-2(∠cef+∠cfe)=360°-2(180°-∠c)=2∠c

6,一年级数学下册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会用这些词汇说明几个数量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片(小立方体)学具,硬纸板(或者垫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二)温故知新 1.你们的知识掌握得这么好,杨老师带了一些彩片儿做奖品,你看(展台上出示,学生很兴奋。) 请一位同学,也上来抓一把彩片,听好要求,你抓的要比我多得多。谁来? (生争先恐后,请一位同学上前抓了一大把,放在展台上。)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为什么抓了这么一大把? (因为您要求我抓的比您这堆儿“多得多”!) 说的很有道理。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抓的比杨老师这堆儿“多一些”。 (一生上来,抓了一小把,然后又补充了一些。) 你为什么这么抓? (刚开始抓的和您的这堆儿差不多,然后又补充了一些,就比您的多一些了!)2.你们想抓吗?我们一起来,好吗?(好) 先数出20个彩片,放在一堆儿。开始抓了,听好。第二堆儿彩片比第一堆儿少一些。 第三堆儿比第二堆儿多得多! (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做动作。) 请你用“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来回答。 第一堆儿比第二堆儿 多一些 ; 第二堆儿比第一堆儿 少一些 ; 第二堆儿比第三堆儿 少得多 ; 第三堆儿比第二堆儿 多得多 ; 第一堆儿比第三堆儿 少得多 ; 第三堆儿比第一堆儿多得多 ;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例9。看来你们掌握的很好了。 【课件展示:比一比,说一说】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会用这些词汇说明几个数量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片(小立方体)学具,硬纸板(或者垫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二)温故知新 1.你们的知识掌握得这么好,杨老师带了一些彩片儿做奖品,你看(展台上出示,学生很兴奋。)   请一位同学,也上来抓一把彩片,听好要求,你抓的要比我多得多。谁来?   (生争先恐后,请一位同学上前抓了一大把,放在展台上。)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为什么抓了这么一大把?   (因为您要求我抓的比您这堆儿“多得多”!)   说的很有道理。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抓的比杨老师这堆儿“多一些”。   (一生上来,抓了一小把,然后又补充了一些。)   你为什么这么抓?   (刚开始抓的和您的这堆儿差不多,然后又补充了一些,就比您的多一些了!)2.你们想抓吗?我们一起来,好吗?(好)   先数出20个彩片,放在一堆儿。开始抓了,听好。第二堆儿彩片比第一堆儿少一些。   第三堆儿比第二堆儿多得多!   (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做动作。)   请你用“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得多”来回答。   第一堆儿比第二堆儿 多一些 ;   第二堆儿比第一堆儿 少一些 ;   第二堆儿比第三堆儿 少得多 ;   第三堆儿比第二堆儿 多得多 ;   第一堆儿比第三堆儿 少得多 ;   第三堆儿比第一堆儿多得多 ;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例9。看来你们掌握的很好了。 【课件展示:比一比,说一说】

7,有谁能提供一下小学数学复习课公开课的教案不管那个年级的都可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动引入  (一)、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一下.  (二)、我们的格尺是以什么为单位的?谁能说一说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小组分工合作,先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再来测量,并填表.(注意:量书的厚度应在装订的一边来量) 数学书测量数据表估计值测量值长度宽度厚度  1、说说在测量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或发现什么,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表示测量值.  2、反馈信息:选几个小组来反馈该组所填的数据表.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毫米  师:刚才大家在测量时发现测量时数学书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数,而厚度又不到1厘米,那该如何准确地表示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它叫做毫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毫米  演示课件  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  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  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  10厘米.  师:你能找到30毫米吗?  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3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5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三)、运用毫米  1、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请同学们动手测量硬币的厚度.  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再次测量,把“数学书测量数据表”精确地填写完整.  3、完成书P3做一做,强调测量的方法.并把填写的结果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单名数.  4、课件出示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粉笔长75[],也就是()厘米()毫米.  玻璃厚5[],教室长10[]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吗?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之一(镇级公开课教案) 作者:佚名   时间:2010-6-2    本文热度:68    等级:★★★   【学习内容】人教版第五册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动引入  (一)、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一下。  (二)、我们的格尺是以什么为单位的?谁能说一说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小组分工合作,先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再来测量,并填表。(注意:量书的厚度应在装订的一边来量) 数学书测量数据表 估计值 测量值长度宽度厚度  1、说说在测量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或发现什么,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表示测量值。  2、反馈信息:选几个小组来反馈该组所填的数据表。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毫米  师:刚才大家在测量时发现测量时数学书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数,而厚度又不到1厘米,那该如何准确地表示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它叫做毫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毫米  演示课件  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  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  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  10厘米。  师:你能找到30毫米吗?  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3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5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三)、运用毫米  1、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请同学们动手测量硬币的厚度。  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再次测量,把“数学书测量数据表”精确地填写完整。  3、完成书p3做一做,强调测量的方法。并把填写的结果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单名数。  4、课件出示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粉笔长75[],也就是()厘米()毫米。  玻璃厚5[],教室长10[]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吗?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文章TAG:一下数学教案小学一下数学教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