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经验 > 小学数学教案,谁知道好点的小学数学教案谢谢谢谢

小学数学教案,谁知道好点的小学数学教案谢谢谢谢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7 11:56:06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谁知道好点的小学数学教案谢谢谢谢

http://www.ja12345.cn/ 小学数学教案网 上去看看吧

谁知道好点的小学数学教案谢谢谢谢

2,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2、3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设计图案、扇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本版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操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   从单元安排看,本教材把圆的认识和画圆安排了3课时,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并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特征。   2.认识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三角板、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脸是圆圆的,长长的、还是方方的?其实呀,老师更喜欢圆圆的脸,快来找一找,咱们班的同学中,谁的脸是圆圆的?圆圆的脸透着可爱,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可爱的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悉,但是老师相信,咱们一定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二、教师引领,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大家的脸上找到了圆,那除了圆圆的脸以外,咱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呢?   预设:钟面、硬币……   出示幻灯片(圆形物体)   正如同学们所说,钟面上有圆,硬币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可以说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描圆   要想认识圆,那咱们得想办法先得到一个圆。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得到一个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打算怎样得到一个圆?   预设   生:我想绕硬币的边画圆。   生:我想利用尺上的圆洞画圆。……   同学们果然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老师真的为大家高兴。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在老师为你准备的操作纸上画出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   3.探索圆曲线图形的特点   摸摸你的圆的边,想想看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得出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板书:曲线图形。   4.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半径以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出示幻灯片。   ②生操作,然后交流,引出圆心定义,并把圆心标在圆上。   在一个圆中,我们把折痕相交的点叫做圆心,其实除了圆心外,圆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   出示自读提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③师生交流,认识半径、直径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预设   A.认识半径   半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注意引导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同一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B.认识直径   直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生交流过程中,师引导明确   ⑴圆的直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圆心,二是两端都在圆上。   ⑵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直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C.探索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测量你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比较至少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的长。   生交流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相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师板书即d=2r或r=   5.知识的梳理   出示课件: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或r=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圆的知识,那么大家敢随我去《圆的王国历险园》去逛一逛吗?   出示幻灯片。   1.直径半径抢答馆。   2.爱心救助站。   3.巧手测量坊。   四、回顾知识、感受圆的魅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知识)   师:一位希腊的数学家说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最后,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吧!出示课件。   五、作业   幻灯片:为什么井盖是圆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共同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课后小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为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3,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教案

到这里看看:http://wenku.baidu.com/view/9359d21752d380eb62946d3d.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998b5ca1b0717fd5360cdc73.html

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教案

4,来份小学数学教案有专业的教一下

http://www.cnfirst.net/xiaoxuejiaoan/xiaoxueshuxuejiaoan/这里有详细的,你上去找就行了
w我也要。。。不过似乎没要求嗷。。。。老师说了要小学数学的么。到你这里等作业哈。。

5,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教案- [免费开放快速下载] http://www.csok.net/sort/353_1.htm 不知是否满足需求

6,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课数一数的教案

教学目标 :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自主探索 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7,小学数学教案

示例:http://www.xbjy.net/xueke/shuxue/renjiao/04/04/200512/1039.html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对世界充满好奇

8,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 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 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 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 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文章TAG:小学小学数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