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经验 > 初中课程体系结构图,初中物理结构图

初中课程体系结构图,初中物理结构图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12 19:49:52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中物理结构图

http://blog.teacher.com.cn/UploadFiles/2007-4/424344140.jpg 这里有

初中物理结构图

2,课程结构的变化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的研究是课程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内容相当丰富的部分。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一般结构应该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吧

课程结构的变化

3,如何正确认识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一、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的知识具体分为: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个领域。  ⑴《数与代数》部分:  ⑵《空间与图形》部分:  ⑶、《统计与概率》部分:  ⑷、《实践与应用》部分:  2、学科知识特点:  数学知识分布、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都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1)、数学认识与运算对象发生变化。  (2)、研究常量到研究变量实现跨越。  (3)、认识事物和处理方式逐步转变。  (4)、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理性提升。  (5)、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凸显重要。  相比高中数学而言:  (1)、数学语言较为形象。  (2)、思维方法较为感性。  (3)、知识容量较为简单。  (4)、知识体系较为严谨。
无论是1年级还是6年级的知识,只要是初学者都会对此感到陌生,甚至疑惑不解。不过没关系,小学数学都是打基础的,为了将来初中甚至高中作铺垫。相当于小学知识只是一锅还没烧的汤,初中就是正在烧的汤,而高中就是烧好的汤,一切都取决于喝汤者(大学),所以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正确认识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4,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基本概念复习: 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2.样本平均数,(f1+f2+…fk=n) 3.样本方差:样本中各数据五样本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样本方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样本标准差。S2=[(x1-)2+(x2-)2+…+(xn-)2];S2=[x12+ x22+…… +xn2-n2] 4.频率=频数/样本容量;一个样本中所有频率的和等于1;所有频数的和等于样本容量 5.样本平均数是用来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特征;样本方差是用来估计总体的波动情况,方差越大,波动越大; 第七单元 四边形 一、归纳整理,形成认知体系 复习概念,理清关系 矩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 且有一组邻边相等 正方形 菱形 2.性质判定,列表归纳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性 质 边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 对角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 互相平分 互相平分且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有三个角是直角; ·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是平行四边形且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 ·是平行四边形且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是矩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 ·是菱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对称性 只是中心对称图形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面积 S= ah S=ab S= S= a2  第九单元 锐角三角函数 【考试目标导引】 ★知识结构 锐角三角函数 ★重点、热点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目标要求 1.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熟记30°、45°、60°的四种三角函数值. 3.熟练运用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4.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5,初中语文目标体系框架

http://wenku.baidu.com/view/88d629ea19e8b8f67c1cb957.html这个文档可以告诉你的,不过,最好学习后自己试着画这样的图。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 知识要点 一、字 1.字音: 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 掌握带写规则的重点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些字分别是: (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 (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 (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 (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 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号,皮袄pí 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 2.字形: 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之间的区别。 大多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也有同学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一般是书下带注音的字,和书后的关于字音的练习。 学法指导 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在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一个本上,定时集中纠正 3、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二、词 知识要点 应掌握词的本文,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 ①词的本义与语境不同的词。 ②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③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的变化后词的感情色彩。 学法指导 1.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 2.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3.书下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4.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自测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5.将自己积累的词语记在一个本子里,最好分类,既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协作。 三、句 知识要点 (一)语法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学法指导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什么意思?

6,求清晰版能编辑的初中各科知识系统网络图物理见下

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图与考点透视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图与考点透视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图与考点透视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图与考点透视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声现象声现象声现象声现象 【【【【结构导图结构导图结构导图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考点透视考点透视考点透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1)条件: ;(1)声源: 。 2.传播:(1)靠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不能传声;(2)以 的方式传播;(3)声波能传递 。 3.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 不同。(2)正常情况下,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4.回声:(1)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 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2)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 s,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 二.声音的特征 5.音调:(1)定义:声音的 ;(2)影响因素: ;频率越大,音调越 ;(3)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Hz到 Hz,① 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 ;②频率高于20 000Hz的称为 。 6.响度:(1)定义:声音的 , (2)影响因素:①与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②与离发声体的 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 7.音色:(1)定义:声音的 ;(2)靠音色来 声音。 三.噪声及其防止 8.定义:(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 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9.防止:(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 处减弱;②在 中减弱;③在 处减弱。(2)减弱噪声传播的三种方法:① ;② ;③ 。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态变化 【【【【结构导图结构导图结构导图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考点透视考点透视考点透视】 一.温度及其测量 1.定 义 :物体的 叫做温度。 2.单位:℃, 的温度是0℃,l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 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 3.温度计:(1)工作原理: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2)正确使用:①用前三看:观察它的 、 、 。②用时三要: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 相平。 4.物态变化:(1)物质状态:常见的物质有 、 、 三种状态。(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 叫做物态变化。如图1所示。 二.熔化和凝固 5.定义:物质从 的现象叫做熔化,从 的现象叫做凝固。 6.晶体熔化时 热量,温度 ,这个温度叫 ;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 ,没有熔点。 7.晶体溶液有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 三.汽化与液化 8.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 ,汽化需 。汽化有 和 两种方式。 9.蒸发:有 作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 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 越大,蒸发越快;③液面上方 越快,蒸发越快。还与 有关。 10.沸腾:①液体沸腾时,要 吸热,但保持温度 ,这个温度叫做 。不同液体的沸点 。③液体沸点与 有关,同种液体,气压越高,沸点越 。④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一要 ,二要 。 11.液化:①物质从 叫做液化。②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 ,二是 。③气体液化时要 。 四.升华和凝华 12.升华:① 物质从固态 变成气态的现象;②升华 ,可以 。 13.凝华:① 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现象;② 凝华过程中要 。 五.水循环 14.水循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 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这就是 。 图图图图1111

7,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
文章TAG:初中课程体系体系结构初中课程体系结构图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