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经验 > 科学小实验简单又好做关于变色,科学小实验把苹果掰开会不会变颜色

科学小实验简单又好做关于变色,科学小实验把苹果掰开会不会变颜色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21 03:43:47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科学小实验把苹果掰开会不会变颜色

会的,把苹果切开以后,如果没有贴保鲜膜的话,大约十分钟以后苹果被切开的地方就开始变色了。
黄褐色

科学小实验把苹果掰开会不会变颜色

2,趣味实验关于变色的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

紫甘蓝变色实验:紫甘蓝榨汁,或者用自来水煮,汁水是蓝色的,如果加入一些白色,就变成玫瑰红色,如果加肥皂水,变成蓝绿色。原理:紫甘蓝中含有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有色的花:用清水稀释红色墨水,并倒入一个杯子里。把一朵绽开的白花(大丽花或玫瑰之类)的花梗末梢放入杯子中。几个小时后,白花就变成红花了。 原理:有色液体顺着花梗上的毛细管上升,颜色最后停留在花瓣上。
变色手帕 化学老师在讲新课之前,给同学们做了个有趣的化学小魔术。在讲台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
应该是物理原理:变色龙的皮下有三种色素组织,绿色、蓝色和灰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呈长纺锤型,垂直于皮肤广泛分布在皮下,而灰色的色素组织就在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之下,平行于皮肤分布。变色龙变色的原理就在于绿色和蓝色色素组织的变化。当绿色的纺锤型色素组织的中部膨胀时,皮肤表面就呈现更多的绿色;当蓝色色素组织中部膨胀时,皮肤就呈现更多的蓝色;当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都收缩时,皮肤就失去了绿色和蓝色,露出了皮下底部的灰色色素组织带来的灰色。
焰色反应溶液萃取次氯酸漂白性石蕊 酚酞 的酸碱溶液检验有很多,如果要具体实验步骤的话,把QQ告诉我,我发你

趣味实验关于变色的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

3,急求一些科学小实验如香蕉放在冰箱里为什么会变黑越多例子

香蕉为什么会变黑  南州小学 朱美璇  记得是去年暑假,妈妈买了一串香蕉,我兴奋不已,立刻掰了一个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就把剩下的放在了桌子上,第二天再吃。  第二天早晨,我很晚才起来,看见桌子上的香蕉姑娘黄色的衣服上有着一些黑色的斑点,变得难看死了,但她衣服里乳白的肚子却没变成黑色的。我又把香蕉放在冰箱里,我惊讶地发现:香蕉皮又黑又软,快要烂了。我剥开香蕉皮,里面的肉也变黑了。我想:香蕉为什么会变黑呢?它是怎么变黑的呢?为什么香蕉放在冰箱里皮和肉都会变黑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打开电脑,开始查阅资料。原来,香蕉皮的表皮细胞中含有一种氧化酵素,这种酵素被封存在细胞内。但当香蕉皮放久的时候,细胞破解,氧化酵素就会被放出来跟氧气接触,被氧化成黑色的复杂的化学物质。据说,香蕉皮具有防癌作用,发黑的香蕉皮防癌作用更大。  “氧化物”是一个广义的化学名词,它是指某种化学物质氧化后的产生的物质。并不是所有的氧化物都是黑色的。 如,铁锈就是一种氧化物,它是铁与氧的结合,称为氧化铁。铜锈也是一种氧化物,是绿色的,就是俗称的铜绿。铝俗称钢精,铝制成的炊具最好不要用铁刷等刷。因为铝也会生锈,铝锈就是铝和氧结合产生的化学物质,厚度仅有万分之几毫米,能保护铝不再生锈。所以,铝锈是薄得透明的。 而苹果也有类似的氧化物。苹果中含有亚铁离子,削皮后果肉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产生的化学物质是黄色的。  而且,是一种喜欢炎热气候的水果,它们的细胞膜在冰箱中会被冻坏。这样,香蕉皮变黑了,肉也变得又黑又烂。  我知道了香蕉不要放在冰箱里,要放在温暖的地方。也不能放了冰箱之后,再放到温暖的地方。我们身边真是处处有科学呀!要想发现更多奇特的秘密就必须如巴甫洛夫所说的那样:“观察,观察,再观察。”
因为冰箱你的冷风吧,香蕉皮表面上的水分吹干了,所以香蕉皮就会变成你看见的黑的,香蕉皮只是失去了水分,并不是潮湿了,香蕉在干燥阴凉的情况下是不会坏的,冰箱虽然冷但是不湿所以香蕉就没烂

急求一些科学小实验如香蕉放在冰箱里为什么会变黑越多例子

4,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材料简单特别一点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精品中小学资料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小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通过以下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同时,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1、会变色的花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实验操作:(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指导建议:●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附:科学小知识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2、互不理睬的气球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制作方法: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实验操作:(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实验操作: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8、自制沙漏(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
- -我给你推荐一个我自己做过的哦~~你需要准备的是:一根铁丝、几个气球,一张砂纸、润滑几根细线步骤:①用砂纸吧铁丝打磨得更锋利一些②把钢丝抹上润滑油③吹大气球,用细线把气球口系起来④用钢丝小心地从气球前端穿进去,从尾端出来⑤多穿几个气球结果:气球不会破哦!~~是个很好玩的游戏原理应该是由于气球前后两段受到的压力比较小,所以钢丝刺进去之后,气球表面不会突然破裂,而是会被粘住,内部空气没有流动,所以内外部的大气压力仍然保持平衡状态,不会破啊么么哒【供参考,望采纳么么哒,希望能帮到你】
一张纸,一把打火机,一个空瓶,一瓶水把纸点火后,放入空瓶中,自熄,够简单了吧一般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着火点,氧气
用生石灰做炸弹。。。

5,帮忙设计一连串有颜色变化的化学实验

AgS的可以试下 与之产生反应的很多 楼上的很不错
你可以试试沉淀实验,利用各种沉淀溶解度和颜色的差别来进行……O(∩_∩)O~
魔 壶      〔实验原理〕      氯化铁溶液与不同物质反应,生成物的颜色不同。      ①FeCl3+KSCN == [Fe(SCN)]Cl2+KCl      (红色)      ②FeCl3+3AgNO3 == 3AgCl↓+Fe(NO3)3      (乳白色)      ③FeCl3+6C6H5OH → H3[Fe(C6H5O)6] +3HCl      (紫色)      ④FeCl3+3CH3COONa → Fe(CH3COO)3+3NaCl(褐色)      ⑤2FeCl3+Na2S == 2FeCl2+2NaCl+S↓      (乳黄色)      ⑥4FeCl3+3K4[Fe(CN)6] == Fe4[Fe(CN)6]3+12KCl(蓝色)      ⑦FeCl3+3NaOH == Fe(OH)3↓+3NaCl      (红棕色)      〔实验操作〕      取7只尖底高脚酒杯,事先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5%的硫氰化钾溶液、3%的硝酸银溶液、苯酚溶液、饱和醋酸钠溶液、饱和硫化钠溶液、1 mol/L的亚铁氰化钾溶液、40%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 mL(看上去像似空杯)备用。      表演时将7只高脚杯并排放好,从事先准备好的盛有55 mL 10%的氯化铁溶液的无色透明咖啡壶中,向各杯中依次倒入约60 mL氯化铁溶液,各杯依次呈现红色、乳白色、紫色、褐色、金黄色、青蓝色、红棕色。 (初中的趣味实验,网上荡的,呵呵~~)
盐酸加石磊试纸变蓝 再加氢氧化钠(过量)变红 再加氢氧化亚铁(颜色先是白色再到墨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水解的 AgNO3+NaCl----AgCl白色 AgCl+NaBr----AgBr浅黄色 AgBr+NaI---AgI橘黄色
2Cu+O2=2CuO(黑色) CuO+2HCl(浠)=CuCl2+H2O(无色) 加热 变墨绿色 3CuCl2+2Fe=3Cu+2FeCl3 (红色)

6,是真的吗的会变色的水

今天,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那就是——变色的水。一说起变色的水,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水怎么会变色呢?告诉你们吧!要想让水变色就可以用一种神奇的魔力水——石蕊水。石蕊是紫色的,看起来很漂亮,可是凑近一闻,呀!臭死了。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实验了,看看这个神奇的药水是不是真有这么神?首先我准备了三个小碗:第一个小碗里装着一点点的醋。第二个小碗里装着一点点的肥皂水。第三个小碗里装着一点点的洗洁精水。一切准备就续,我就开始做实验了。  我带着一次性手套,言然象个小科学家,首先我把石蕊水往醋里一倒,一刹那间那白色的醋已经变成了浅黄色。我惊呆了,真的水的颜色变化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又把这瓶石蕊水往肥皂水里倒了一点,呀!立刻就变成了淡淡的紫色,可真漂亮呀!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不知道把石蕊水倒在洗洁精水里会变成什么颜色?于是,我把石蕊水往洗洁精水里倒了一点,这洗洁精水竟和肥皂水变的颜色一样,都是淡淡的蓝紫色。我想:“不可能呀!会不会是倒得太少啦,不然怎么这两种颜色会一样呢?”我正想把石蕊水往里面倒,就在我一边想一边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那已经变为浅黄色的醋,又趁我不注意,悄悄地变成了浅红色,可真有趣,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的脸,玩极了!于是我把石蕊水又往洗洁精水里倒了点,坐在一旁看看还会不会继续起变化。我等了1分钟左右,那淡紫色的洗洁精水也变成淡蓝色。呀,真是神奇的水?可是疑问来了:为什么把它滴到醋里和滴到肥皂水里的颜色会不一样呢?我想到了醋是酸的,那会不会是这个紫色的石蕊水遇到酸的东西就会变色?遇到肥皂一样的东西就会变成另一种颜色呢?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酸柠檬!我切开柠檬,挤出几滴的柠檬,我舔了下柠檬,好酸呀,——我最不爱吃的水果了,可是现在我顾不上那么多了,把石蕊水滴了几滴在上面,哇,立刻,柠檬汁变成了红色,我为自己的发现惊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石蕊水真的可以使酸酸的柠檬汁变红色了!  第二天上课时,我特认真听老师上课,因为我已经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了,而且我还带来了我的实验成果。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石蕊水也叫测试检验剂。它能帮助我们检测一下食物的酸碱性。食物越酸,它呈现出的颜色就越红。食物越淡,它呈现出的颜色就越蓝。怪不得这个神奇的水放在不同的物品里面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呀。这又证实了我的做法是对的!  我通过自己做的实验和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喜欢做实验,一个小小实验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实验报告选择的物品醋肥皂水洗洁精柠檬时间30秒1分钟40秒20秒石蕊水变红色变蓝色变蓝紫色变红色
没有变化

7,酸碱变色实验作文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某些有机弱酸或弱碱,或是有机酸碱两性物质,它们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也能参与质子转移反应,因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引起自身颜色的变化,并且这种颜色伴随结构的转变是可逆的。例如酚酞,甲基橙。2、分类:单色指示剂:在酸式或碱式型体中仅有一种型体具有颜色的指示剂。如酚酞双色指示剂:酸式或碱式型体均有颜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二、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1、变色原理:以hin表示指示剂hin=h++in-酸式型体碱式型体ka为指示剂的解离常数⑴、溶液的颜色是由[in-]/[hin]的比值来决定的,随溶液的[h]的变化而变化。⑵、当[in-]/[hin]≤1/10ph≤pka-1酸式色当10>[in-]/[hin]>1/10ph在pka±1之间颜色逐渐变化的混合色当[in-]/[hin]≥10ph≥pka+1碱式色2、变色范围:当溶液的ph由pka-1变化到pka+1(或相反)时,才可以观察到指示剂由酸式色经混合色变化到碱性色,这一颜色变化的ph范围,即ph===pka±1称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3、理论变色点:当指示剂的酸式型体与碱式型体的浓度相等,即[in-]/[hin]==1时,溶液的ph=pka,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1、指示剂的用量:双色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受其用量的影响。但指示剂的变色也要消耗一定的滴定剂,从而引入误差。单色指示剂:单色指示剂的用量增加,其变色范围向ph减小的方向发生移动。使用时其用量要合适。2、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指示剂解离常数和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发生变化,因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亦随之改变,对碱性指示剂的影响较酸性指示剂更为明显。3、中性电解质:4、溶剂: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和酸碱性,因而一行指示剂的解离常数和变色范围。四:混合指示剂:1、混合指示剂利用了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具有很窄的变色范围,且在滴定终点由敏锐的颜色变化。2、配制方法:[1]采用一种颜色不随溶液中h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染料(称为惰性染料)和一种指示剂配制而成;[2]选择两种(或多种)pk值比较接近的指示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
在老师家里,我们在做几个小实验。首先,我们准备好了材料:两个茶杯,一张纸,一瓶小苏打和一瓶醋。]然后我们开始在桌子上做第一个实验,老师把半杯水倒进杯子,接着把纸放在了杯子上,一按,一扣,水“唰”的一下子流了下来,打湿了我们的本子和衣服。我们纷纷议论着,随着水的落下,我们的情绪也低落了,可是听见了刘博的说话,我们安静了下来:“那是水没满,做这实验一定要把水装满”,他说完,我们又议论起来“他能行吗?”他吹牛吧?”“我量他也做不好!”虽然不信,可我还是充满希望的看着,只见水满满的,纸盖在了水杯上,其他人把东西拿的远远的,怕洒在东西上。果然不出所料,一扣,水又洒到了桌子上,可是好歹停在纸上三四秒钟,所以,他勉强过关了。接下来是酸碱反应实验,我看到老师把醋倒在了第二个茶杯里,让坐在前面的“观众们”品尝,然后让他们说感受,他们说酸的不得了。老师第一次将小苏打放进去他们尝后就说不太酸了,第二次放进去尝说没味了,在场的其他观众早已听的目瞪口呆了,老师第三次放进小苏打,观众尝了一口,说水已经发咸了。最后,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酸和碱合在一起就成了盐和水,因为盐比水重,所以沉在了底下。我想:如果能天天知道一个化学原理,我以后上初中就不成问题了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某些有机弱酸或弱碱,或是有机酸碱两性物质,它们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也能参与质子转移反应,因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引起自身颜色的变化,并且这种颜色伴随结构的转变是可逆的。例如酚酞,甲基橙。 2、分类: 单色指示剂:在酸式或碱式型体中仅有一种型体具有颜色的指示剂。如酚酞 双色指示剂:酸式或碱式型体均有颜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 二、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 1、变色原理:以hin表示指示剂 hin = h+ + in- 酸式型体 碱式型体 ka为指示剂的解离常数 ⑴、溶液的颜色是由[in-]/[hin]的比值来决定的,随溶液的[h]的变化而变化。 ⑵、当[in-]/[hin]≤1/10 ph≤pka-1 酸式色 当10>[in-]/[hin]>1/10 ph在pka±1之间 颜色逐渐变化的混合色 当[in-]/[hin]≥10 ph≥pka+1 碱式色 2、变色范围:当溶液的ph由pka-1变化到pka+1(或相反)时,才可以观察到指示剂由酸式色经混合色变化到碱性色,这一颜色变化的ph范围,即ph===pka±1称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理论变色点:当指示剂的酸式型体与碱式型体的浓度相等,即[in-]/[hin]==1时,溶液的ph = pka ,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指示剂的用量: 双色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受其用量的影响。但指示剂的变色也要消耗一定的滴定剂,从而引入误差。 单色指示剂:单色指示剂的用量增加,其变色范围向ph减小的方向发生移动。 使用时其用量要合适。 2、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指示剂解离常数和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发生变化,因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亦随之改变,对碱性指示剂的影响较酸性指示剂更为明显。 3、中性电解质: 4、溶剂: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和酸碱性,因而一行指示剂的解离常数和变色范围。 四:混合指示剂: 1、 混合指示剂利用了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具有很窄的变色范围,且在滴定终点由敏锐的颜色变化。 2、 配制方法: [1] 采用一种颜色不随溶液中h 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染料(称为惰性染料)和一种指示剂配制而成; [2] 选择两种(或多种)pk 值比较接近的指示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
文章TAG:科学小实实验简单科学小实验简单又好做关于变色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