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知识 > 现代科技大班教案及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巜昆虫找妈妈活动反思

现代科技大班教案及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巜昆虫找妈妈活动反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14 17:35:47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巜昆虫找妈妈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   一、 看图片,听故事,初步了解儿歌内容,对参与活动感兴趣。   二、听辩并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朗诵儿歌中的对话。   三、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朗诵儿歌。   四、游戏:   “找妈妈”,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沉浸在美好的体验中。   亮点:1.从孩子们参加此教学活动的表现与反应来看,教学目标的定位及重点的把握是比较恰当的,儿歌内容的选择也很适宜。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巜昆虫找妈妈活动反思

2,幼儿园大班教案在科技馆里活动反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不明白啊 = =!

幼儿园大班教案在科技馆里活动反思

3,大班科学吃下去的东西去哪儿了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吃下去的东西到哪儿了》 活动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使幼儿感知人体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作用,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变化的过程。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及分析观察的能力。2. 适用对象:大班幼儿3. 活动所需资源饼干、自制人体消化系统的拼图、水彩笔、VCD光盘(消化系统)。4. 活动过程探究的问题:食物到哪里去了?找一找,摸一摸。操作人体消化系统磁铁图片,饼干娃娃以童趣的语言,自述自己在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内的变化过程。同时,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肠)的位置。(1)饼干娃娃:我是饼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齿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水)把我变成了食团。经过吞咽,把我送到食管。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2)饼干娃娃:经过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动起来。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3)饼干娃娃:胃里有一种像水一样的消化液,这种液体和我在胃里翻过来倒过去,我就变成了食糜,就像稀饭一样的东西。经过胃的运动,我就到了小肠。(4)饼干娃娃:小肠里有许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样的养料,养料被小肠吸收了,小朋友就长高长大了。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肠的位置(腹部)。(5)饼干娃娃:我被小肠吸收后,残渣就送到了大肠,变成大便,排出体外。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肠的位置(小肠周围)。看一看。(1)实验:咀嚼饼干①幼儿咀嚼几下饼干,相互观察,口中饼干变成什么样子(变小)。②多咀嚼几下问:“嘴里是干的还是湿的?”引导幼儿理解唾液(口水)能帮助食物形成食团吞咽下去。(2)幼儿分段观看VCD(消化系统)实录过程。说一说我的发现。(1)牙齿把食物嚼碎、变小。(2)和口水一起变成食团。做一做:摆拼图。(1)幼儿摆出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确顺序。(2)幼儿用简笔画形式在记录卡画上自己的认识:食物在人体内变化过程。食物 口腔内→食团→食管→胃→食糜→小肠→养料(吸收)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大班科学吃下去的东西去哪儿了教案及反思

4,大班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与反思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月舞帘影625大班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与反思活动意图: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树,千姿百态,随着季节轮换树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树叶随风飘落,还有一些树没有落叶子。孩子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兴趣,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落叶树和常绿树》。让孩子在认识树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树普遍特征,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比较,从而认识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来解答自己的疑问。知道秋天,并不是所有的树都变黄落叶的,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些树叫常绿树。而到秋天就枯黄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活动目标:  1、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2、感受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和好处。  活动准备:  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两张特征显著的树的图片。  一、经验回顾、周围的树  1.(出示汉字“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  小结: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  2.这些树中,你认识哪些树?  3.柳树冬天是什么样子?  (1)认识落叶树  出示两张图片,看一看这两种树有什么不一样?(出示柳树图片)你认识这棵树吗?这是什么树?瞧,这棵树怎么样了呢?(认识新词光秃秃——光秃秃就是树叶都掉光了),对了,这棵树上光秃秃的,他难道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秃秃的?那它什么时候长叶子的呢?(幼儿说)原来,柳树春天也是这样茂盛,为什么现在会变的光秃秃的呢?(树叶掉下来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雨从哪里来》 教师:屈老师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了解“蒸发”、“雨是怎么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培养幼儿大胆的表达、操作及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磁带、玻璃杯、玻璃片、酒精灯、烧杯、火柴等实验用具等,投影机、课件《小雨点旅行记》。 教学过程: 一、听,什么声音?(下雨啦) 二、讨论:雨的种类及好处与危害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来讨论雨。” 提问: 1、你们看见过什么样的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震雨) 2、下雨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 (好处:下雨可以净化空气、可以灌溉庄稼、花草树木、) (坏处:如果雨下大了会造成灾害) 3、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雨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和猜测,激发幼儿探索的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实验:雨的形成 教师操作: · 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把烧杯中的水加热并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蒸发。 · 启发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启发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教师总结:水遇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上天-----遇冷----形成细小的云滴---小云滴相互碰撞凝结成大水滴---当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就从云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雨。 四、观看课件《小水滴去旅行》 引导幼儿说说雨的形成。 课程结束。(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5,大班科学雨是什么教案与反思

活动意图:  幼儿对雨十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多疑惑,并对此充满幻想。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利用视、听、讲、做的结合,帮助幼儿感知和了解雨的特征、用声音和动作对雨进行模仿,引发幼儿对雨的思考,打开幼儿思维的空间,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标:  1、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2、探究云和风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小水滴旅行》,云和风头饰,纸和蜡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  小花,小草,小树,小鸟和小朋友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帮他们想办法。  二、欣赏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三、探究雨的形成。  1、下雨云帮了什么忙?(许多云聚在一起,负荷太重,变成雨滴往下落)  2、云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怎么会聚在一起?(水蒸汽往上升变成了云,天空中有很大的风,吹得云很冷很冷,它们漂啊漂就聚在一起了。)  3、水蒸汽是怎么形成的?(江河里的小水滴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它们变成水蒸汽往上升)  四、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1、讨论。  2、分组合作画雨循环图。  五、游戏:云彩和风儿  幼儿演风和云。  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气,扮演“云”的幼儿先表现出各自的形态,然后慢慢聚集在一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雨从哪里来》  教师:屈老师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了解“蒸发”、“雨是怎么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培养幼儿大胆的表达、操作及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磁带、玻璃杯、玻璃片、酒精灯、烧杯、火柴等实验用具等,投影机、课件《小雨点旅行记》。 教学过程:  一、听,什么声音?(下雨啦)  二、讨论:雨的种类及好处与危害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来讨论雨。”  提问:  1、你们看见过什么样的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震雨)  2、下雨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  (好处:下雨可以净化空气、可以灌溉庄稼、花草树木、)  (坏处:如果雨下大了会造成灾害)  3、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雨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和猜测,激发幼儿探索的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实验:雨的形成  教师操作:  ·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把烧杯中的水加热并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蒸发。  ·启发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启发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教师总结:水遇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上天-----遇冷----形成细小的云滴---小云滴相互碰撞凝结成大水滴---当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就从云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雨。  四、观看课件《小水滴去旅行》  引导幼儿说说雨的形成。  课程结束。(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活动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方法及发展过程。  2、能够采用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信息。  3、感受信息传递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调查表 幼儿画册 图片  活动过程一、讨论交流:  我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二、配图讲述人们信息传递的故事,简单了解人们信息传递的发展史。  三、畅想未来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师行为教师开始可以创设一个信息传递的情境,例如:今天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得了一朵小红花,如何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告诉给你们的朋友?告诉给远方的亲人呢?  过渡语:刚刚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好消息告诉给别人,这样就是在传递消息,除了这些传递信息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传递的方法?可以结合调查表说一说师语: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想到了很多方法去传递信息。  例如: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主要用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方法。  现代的人们有邮政、电报、电话、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传递信息。  师语:现在我们有这么多信息传递的方法,大胆想象一下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呢?等你们长大后会怎样去传递信息呢?(这一环节可让幼儿画出自己对未来信息传递方式的设想,可将孩子的设想布置在主题墙或区域中)  幼儿预设行为幼儿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思考讨论信息传递的方法幼儿结合调查表大胆讲述幼儿看幼儿画册的图片,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及其变迁幼儿发挥想象,大胆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并结合调查表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在讲讲说说中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这一环节让孩子们畅想未来,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愿望  反思与重建:对于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经验的,例如打电话、寄信、发短信等等,但是对于以前人们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前期的调查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但是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以后还是要鼓励孩子多想。
教材分析:在这个日渐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运用多种方式传递着信息。了解人们信息传递的方式 ,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是本节科学活动的重点。本次活动通过课前幼儿自己查阅资料,活动中创设情境、互相交流分享,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中了解人们是怎样传递消息的,同时通过让孩子们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发明创造的欲望。 幼儿基础分析: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留心周围生活的现象,因此对人们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过去的传递方式还是很陌生的。大班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已经能够和父母一起主动去查阅资料,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收集到的资料。 活动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方法及发展过程。 2、能够采用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信息。 3、感受信息传递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调查表 幼儿画册 图片 活动过程一、讨论交流: 我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二、配图讲述人们信息传递的故事,简单了解人们信息传递的发展史。 三、畅想未来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师行为教师开始可以创设一个信息传递的情境,例如:今天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得了一朵小红花,如何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告诉给你们的朋友?告诉给远方的亲人呢? 过渡语:刚刚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好消息告诉给别人,这样就是在传递消息,除了这些传递信息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传递的方法?可以结合调查表说一说师语: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想到了很多方法去传递信息。 例如: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主要用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方法。 现代的人们有邮政、电报、电话、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传递信息。 师语:现在我们有这么多信息传递的方法,大胆想象一下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呢?等你们长大后会怎样去传递信息呢?(这一环节可让幼儿画出自己对未来信息传递方式的设想,可将孩子的设想布置在主题墙或区域中) 幼儿预设行为幼儿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思考讨论信息传递的方法幼儿结合调查表大胆讲述幼儿看幼儿画册的图片,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及其变迁幼儿发挥想象,大胆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并结合调查表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在讲讲说说中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这一环节让孩子们畅想未来,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愿望 反思与重建:对于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经验的,例如打电话、寄信、发短信等等,但是对于以前人们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前期的调查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但是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以后还是要鼓励孩子多想。
文章TAG:现代现代科技科技大班现代科技大班教案及反思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