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知识 > 幼儿常规的培养,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幼儿常规的培养,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22 14:11:48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好动是天性,但这就是老师讲课的魅力了,当你的可充满了吸引力,你会发现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2,怎样培养孩子的常规

家长以身作则
习惯成自然
以身做则

怎样培养孩子的常规

3,幼儿常规该怎样培养

是呀,每个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宝贝,都娇生惯养的习惯了,到了学校也没纪律,真是难为你们当老师的,只有哄,还真是没什么好的办法,不能打不能骂,真拿人

幼儿常规该怎样培养

4,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使幼儿养成良好常规习惯,要做到:1.洞察班级幼儿的个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且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2.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常规建立初始阶段,教师应从“发令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即使是老师犯错时,也应向孩子们赔礼道歉,给孩子以公平、平等、合理的受教育环境。3.正面引导,善于鼓励。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失败犯错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注:幼儿日常的行为常规包含了3个方面。首先是幼儿的生活常规,包括了入园、洗手、端凳子、如厕、吃饭、睡觉等;其次是幼儿的活动常规,包括了桌面玩具、大型器械、户外游戏、早操等等;最后是幼儿的学习常规,包括了坐姿、发言、阅读、观察记录等。

5,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榜样与行为练习相结合,是常规教育的好方法之一。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可以说,榜样比比皆是。1、同伴间的榜样,“瞧,贝贝的小手洗得多干净” 、“看,田田把玩具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应做到嘴勤,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2、教师和家长的榜样。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如要求幼儿有礼貌,教师首先待人诚恳,说话文雅;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的讲话,而不能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3、小红花粘贴的魔力。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我就发挥了小红花的作用。用红花鼓励幼儿的进步,如:吃饭独立地吃,睡觉不哭,自己解便等良好的常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二、儿歌的妙用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最后洗洗小鼻子,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在吃饭前,我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小勺子,左手扶助小饭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最快。”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当然,他们有时也会遗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反复训练,不能让他们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三、在游戏中学习、练习。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开学初,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毛巾标记,并反复找出自己的标记,找自己的标记朋友,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还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再如:开学初,往往小班的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我就采取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当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时,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我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汽车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四、家园共育、达成共识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为了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我们利用家园联系册、个别交谈等形式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使家长们意识到“家长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家长们应为孩子起到身教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总之:常规这东西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拉好的,重要的是贵在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你对孩子们付出十分的耐心和爱心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听你的话, 常规管理就会迎韧而解。

6,如何培养幼儿常规

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不仅能够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尤其对于刚入托的新生幼儿来说,培养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更是相当重要。 一、理解托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是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前提基础 常规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同时,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 幼儿在三岁前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时候的幼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多方面的,包括入园、离园、盟洗、进餐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但在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方面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独立性强,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技能的练习,有的有较大的依赖性,懒得自己动手;有的很爱干净,有的习惯于脏和乱的环境。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做到因人施教,实现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稳定幼儿情绪,初步适应园内集体生活,是培养常规所要做的第一步 刚入托的新生幼儿,哭闹现象严重。为了缩短幼儿哭闹时间,使幼儿尽快适应环境,喜欢来园,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耐心劝导,玩具吸引,用故事、儿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等。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爱心,逐渐消除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使其能够信任、亲近老师,并能主动与小朋友们游戏、交流。 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幼儿平时在家养成的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也同时暴露出来。如:用手抓饭吃,小便不能独立;不会用水杯喝水;玩具不能与他人共享,出现抓人、咬人现象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的示范、及时的引导。当然,主要还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一旦发现了,就要随时纠正。如,在进餐这一环节,幼儿入托前大多是由成人喂的,因此,不会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经常撒饭、撒汤。这时,我们就要教给幼儿如何进餐:身体坐正,一手拿勺子(同时示范、讲解正确的持勺方法),一手扶碗,眼睛看着碗,低头吃。光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靠平时的鼓励与纠正、指导,只有引导幼儿反复练习,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在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对幼儿的礼貌教育,应从幼儿刚踏入幼儿园就应开始。因此,在幼儿来园、离园时,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提醒他们与老师及家长问好、告别。 三、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主要措施 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首先要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幼儿本身有什么好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幼儿才能真正接受。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非常愿意自己动手,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成人应该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根据幼儿协调性动作发展水平,略为超前地、由简到繁地提出要求,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帮助和指导。 2.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内容,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 与幼儿相处后,我们对幼儿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班活泼、好动的幼儿较多,这一部分幼儿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某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因此,要想使幼儿全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实例演示。在教幼儿正确进餐时,可以给小朋友讲《小米粒的故事》,让幼儿通过听故事懂得吃饭时为什么要身体坐正,如果不能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而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3.随机的提醒与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规方面还需教师不断的提醒。对于托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引导幼儿遵守常规的最有效的办法要算鼓励与称赞了。就拿离园这一环节来说吧。由于这个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幼儿看到父母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忽啦一下全冲到门口,这时是最乱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出差错。于是,利用点心后时间,我们给幼儿讲了这样有什么害处,并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应该如何做,同时表扬了个别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幼儿。果然,我们的方法很有效,多数幼儿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4.家园配合 做好家园配合是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有的幼儿在家里一个样儿,在幼儿园又是一个样儿。这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幼儿园在此方面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要求与家长取得沟通,家园共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让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得到持续发展。

7,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经过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方法的具体研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一、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二、故事引导法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三、生活体验欣赏法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在“小棉被叠整齐”的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休息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四、行为巩固法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午检、晚检和每周一次的周检,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如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让幼儿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方法是从繁多的教育方法中提炼出来的,并经过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经过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方法的具体研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哪只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 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何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中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在“小棉被叠整齐”的自我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休息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方法是从繁多的教育方法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文章TAG:幼儿常规常规的培养幼儿常规的培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