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问答 > 晚清社会,清朝末年的资料

晚清社会,清朝末年的资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06 21:25:30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清朝末年的资料

1,成就了中华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2,中国皇权和封建专制最后的终结时代. 3,旧农耕社会和西方工业文明发生重大冲突的时代.

清朝末年的资料

2,晚清怎么就突然走向了民国

从1840开始内忧外患不断,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强行延续70年已经很长了。
主要是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 被俄罗斯搞走的,这也充分证明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

晚清怎么就突然走向了民国

3,为什么清朝末年越来越衰退

从道光皇帝后的,主要是慈禧掌权,宫里本来就有内乱(顾命“八大臣”),再加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和鸦片战争,使得越排后面的皇帝施加压力。实际上清朝的盛世过去了(康熙、雍正、乾隆),就来到了衰败

为什么清朝末年越来越衰退

4,清末民初世界总人口有多少

清末民初,世界总人囗:1913年人口为1,808,330,000,1930年2,012,800,000;由于1918年一战刚结束,有数据可查为死亡2000万左右,约为17亿人口。
你好!一战前的1913年,世界总人口20亿多一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出现的主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变化:贸易地位下降;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但发展速度不及上海;居民群体社会构成日益多元化。(3分)主要原因: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广州城市受到了破坏;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一口通商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广州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西方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西方生活方式与文化对广州的影响加深。(3分,答出三点即可)

6,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内容

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此书主要是研究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而对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着墨不多《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全书共分十九章,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概括介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及其影响,后面十八章可以视为一部分,主要介绍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作者研究的重点是后者,从第二章开始,全书的叙事方式与研究方法,与前一部分截然不同,资料详实,论证全面,大量运用数据、表格进行分析,虽然读起来有些繁琐,但却心悦诚服。至于第一部分,作者是将其作为一个过渡的引子,在叙述上过于笼统概括。书中说,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学,主要集中在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几方面,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熊先生认为传教士的文化素养限制了传播的文化内容,这就使得,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学,有的在西方已属明日黄花。对于传入的西学,当时一部分士大夫的回应是,吸纳西学,发展中学。比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征、梅文鼎等人,是这部分士林的代表人物。在分析他们接受西学的心路历程时,熊先生认为他们有四条共同之处。第一,以博大的胸怀,平和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这是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那种宏大气魄的延续。第四,在衡量中西文化价值上,不因西学有所长而迷信,不因中学有所短而菲薄。熊先生认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像梅文鼎和王征两人,既通西又博古,能以西解古,以古证西,从而达到新的高度。基于文化优越感的自信,支撑着士大夫们对于西洋文化温文尔雅的包容,再现盛唐辉煌文明的梦想,鼓舞着他们对于西洋文化的兼收并蓄。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利玛窦之后,当来华传教士一旦不再“尊孔祭祖”时,满朝士大夫立即群起而攻之,唆使朝廷下令驱逐传教士。尊孔祭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本源,西洋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边缘的修补,虽然士大夫乐于接受,但如果触及到他们守卫的文化本源的时候,他们立马会一改先前温文尔雅的包容,视为水火不容。于是有了明末下令驱逐传教士,有了清初的礼仪之争。

7,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图片)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京师大学堂章程  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 清末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与启示  http://www.nuist.edu.cn/courses/zgjxds/ke/ke04/407.HTM  http://www.baidu.com/s?wd=%C7%E5%C4%A9%C3%F1%B3%F5%D6%D0%B9%FA%C9%E7%BB%E1%C9%FA%BB%EE&cl=3  最佳答案检举 隐藏 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一、照相与电影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服是西方人的传统服装.由于设计科学,穿着方便,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由于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它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革命的象征,其阶级性与西服完全相反.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洋服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后又经改革发展成为流行至今的旗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服饰.  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乐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章TAG:晚清社会清朝末年晚清社会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