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问答 > 高中化学教案详案设计,求一本比较好的高中化学新课改 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详案设计,求一本比较好的高中化学新课改 教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0-12 11:52:16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求一本比较好的高中化学新课改 教案

鼎尖教案,也有很多题
高考新航线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求一本比较好的高中化学新课改 教案

2,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

3,山东版高一化学教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1b81e5d9ad51f01dc281f1ed.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276d7c2f0066f5335a8121b0.html

山东版高一化学教案

4,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 经验 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热点 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 eq o(sup 5(14),sdo 2( 6)) 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 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 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 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 核素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电荷 -1 +1 0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归纳小结】   如果用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 eq o(sup 6( A),sdo 2( Z)) X   【迁移与应用】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Cl-37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C)H2O、D2O、 T2O (D) eq o(sup 5(40),sdo 2(20)) Ca 和 eq o(sup 5(42),sdo 2(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C-14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 学习方法 :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   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   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多为金属材料,少数为非金属,仅22种。   1932年勒梅特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1815年普鲁特预言:氢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测),后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   第二课时:主内容——能层与能级、轨道    课前预习 :   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p="" 。   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n越小的电子层能量 。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   学习过程   〖复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2n2 ②最外8(2) ③次外层18,倒数第三层32 [就低不就高]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不完全归纳法   二、能层与能级   概念学习   能层(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成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能级(电子亚层):在多电子原子里,在同一能层里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它们在同一能层运动的区域也不同,同一能层里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又叫不的能级。   [比喻]: 楼 层——————能 级   能层(电子层) 楼梯   楼层越高,楼梯数越大,对应能量越高   轨 道: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S—1,p—3, d—5,f—7。   归纳 总结 :(由学生完成)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O ……   能 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轨 道 数 1 1 + 3 1 +3 +5 1 +3 +5 +7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总结:本次学习中,各能层电子数的获得与上学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完成)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怎样才能不紊乱?   ↓↓   三、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与能层能级有什么关系/   [思考]:1、K-19的核外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为什么不是2、8、9呢?   2、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一定遵循能层由低到高,能级由低到高的原则吗?   学生阅读:P5-6页。   [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多电子原子里的核外电子排布,增加的电子大多是按图1-2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的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课堂习得练习1]:   构造原理的记忆口诀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课堂习得练习]:   n + 0.7l   电子层数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s —0, p—1, d—2, f—3)   例举:3d与4s ,究竟应该先填充在3d还是4s呢?我们可以通过上边的n + 0.7l来进行计算比较确定。3d对应的值是3 + 0.7×2=4.4,4s对应的值是4 + 0.7×0=4。所以应该先填充4s,然后才填充3d。   可以以此类推。   [学生练习}   1——18号无交错,只写18号。Ar-18   19——36号有交错,把学生分成两组来写:A组写原子序数为单的元素原子,B组写原子序数为双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讲述)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的世界,认识原子的构成。   观看   思考   回答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讲述】原子结构的发现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我们穿越时空,追逐科学家的脚步,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原子的结构。   【多媒体】原子结构发现史   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再分   ↓   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提出枣糕模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汤姆生所想象的那样。   ↓   重点分析讲解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带正电,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介绍实验现象,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试一试】假设你是卢瑟福,根据实验结论和原子有核模型,画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让他描述作品。教师再适当分析提问,防止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原子有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看   倾听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讨论   交流   自由想像   学生画图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尝试去分析解释现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发现原子结构的探究中,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画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   【过渡】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特点?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 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设计 ★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 2020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与记忆方法 ★ 初三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与决定关系 ★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 高二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大全

5,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新学期开学,“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议程中,电视短片《我爱诵读》中的诵应该是朗诵的诵,却打印成了歌颂的颂,稍稍一马虎就出了问题,看来规范汉字应用、推广普通话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希望大家跟我们一起共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发言人手持会前临时更正过的发布会议程,以自揭短处的方式表达对推进语言规范化的决心 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http://gyhxxx.blogcn.com/index.shtml 高一化学教案

6,高二化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7,如何实现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的新时代教学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实践探索。介绍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相关实践成果。第二部分: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精选了5个优秀的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这5个专题(章)均为《化学1》的内容。每个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包括专题(章)的总体设计和分课时设计两大部分,充分体现模块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8,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一部分 是自我介绍 例如,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二部分 说教材分析 包括:本节课的出处,在课本中的地位,本节课你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还可以分析一下教学对象的情况。 大概这些内容,顺序可以自己安排。第二部分 说教法,学法 也有人把这部分分成教法和学法两个部分说的,但本人认为没必要。这部分说明不宜太繁琐,只要说出你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就可以,最好是有特点的。 例如 引导提问式 等等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 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流程,但不要流水账似地每一个细节都说,挑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说,这样在面试的时候才不会引起评委的倦怠情绪,有重点,评委听着也轻松。 最后 要有结尾提示语言 例如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 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我是学师范的,这是根据我的课堂学习和说课经验总结的,希望对你有用O(∩_∩)O~

9,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可以用VCM实验,VCM仿真实验比较有趣,学生也会感兴趣,学生兴趣一来,教学目的就会达到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把握好这几点,是备好课的关键,否则将是一次不成功的备课。要准确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是教师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备课时要先看教材、再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内容从哪儿来,首先从标准来,其次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和教参,把握好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所谓从大到小,即要按本章——本单元——本课时教学目的的顺序,去理解这一单元、这一课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尺度。由粗到细,即要求教师在思考教案设计时,经历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对课标中的词语(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要反复推敲、深入研究、准确到位。 对于情感目标确定,正是教师备课宗旨的体现。你的教案预设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你的教案的预设要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你的教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人类生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教学结论的确定性;你的教案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10,求高中化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氯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等。前面已经学习了碱金属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这一章将要学习卤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而这一节的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导入,通过学习氯气的一些性质,根据卤素元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卤素元素的性质。二、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要求会独立操作,能将氯气的性质应用于氯离子的检验等操作。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会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索法,并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决定用途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四、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这堂课的内容通过“小实验”引入新课对于氯气的物性、用法等较简单的内容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氯气的化学性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课堂上安排“演示实验”,并可让学生代表亲手操作。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课堂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五、教学程序小实验: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的物理性质:简单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演示实验,闻氯气的方法氯气的化学性质:介绍氯气的原子结构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的反应, 与氢气的反应, 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演示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向分别盛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三支试管里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滴入几滴稀硝酸,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按照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小实验”引入新课对于氯气的物性、用法等较简单的内容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氯气的化学性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课堂上安排“演示实验”,并可让学生代表亲手操作。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课堂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五、教学程序小实验: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的物理性质:简单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演示实验,闻氯气的方法氯气的化学性质:介绍氯气的原子结构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的反应, 与氢气的反应, 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演示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向分别盛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三支试管里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滴入几滴稀硝酸,有什么变化?
说课稿模板(非常有用)2010-05-1820:28/标准博客说课稿模板关于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突出重点难点:通过突破难点关键: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3.学情分析:(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4.教学程序及设想:(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7)板书(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方面 1.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但却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2.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但H、He、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其中H、B为非金属元素,而He为稀有气体元素;虽然Ge、Sn、Pb、Bi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大于或等于4,但它们却为金属元素。 3.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一般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但He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4. 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所形成的阴阳离子最外层一般具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但对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离子来说,最外层却只有2个电子,如;而则是一个氢原子核。 5.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一般为阳离子。但也存在某些阴离子,如等。 6. 只含非金属元素的离子一般为阴离子。但也存在某些阳离子,如等。 7. 一种非金属元素一般形成一种阴离子。但氧元素形成的离子除,还有。 8. 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一般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但氟元素和氧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却都不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其中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0价(氟无正价),而氧的最高价为+2价(在OF2中)。
网络找查
文章TAG:高中高中化学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详案设计教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