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知识 >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的我的反思怎么写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的我的反思怎么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01 17:54:23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的我的反思怎么写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3)课堂结构设计;(4)教学方法的选择;(5)教学手段的运用;(6)教学基本功;(7)教学思想;(8)其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的我的反思怎么写

2,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听课记录表怎么写

1、首先写明标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听课记录表”。2、其次写明听课内容。3、最后写明书写人以及书写日期即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听课记录表怎么写

3,教育教学实践评价听课记录表怎么写

可以把听课记录表设计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大一些.听课时在左边记录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随时在右边部分写些瞬时点评.这样,听课结束后就有评价的内容可写了.
可以把听课记录表设计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大一些。听课时在左边记录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随时在右边部分写些瞬时点评。这样,听课结束后就有评价的内容可写了。

教育教学实践评价听课记录表怎么写

4,数学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数学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如下: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2、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3、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4、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5、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6、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7、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5,如何写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就是把听的课提纲或一些值得推敲或者经典的地方记下来。旁边应该有自己的评价。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的话,借上主讲人的备课本抄就行了。
我们一般分为几块第一块:记录教学流程(记录时力求简洁,思路清晰)如一,复习导入二,探究发现(主要记录老师的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的主要线索,学生的学习行为)三,练习巩固:何种方式,小组合作还是老师巡视,练习的内容等四:全课小结五,板书设计第二块:谈这节课中教师教学的优点和突出点第三块:教师教学中存的不足

6,听课笔记认识几分之一21112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孩子接触——分数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分数;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几分之一”的含义。 曾老师这节课以绘本故事《保罗大叔分披萨》为载体。让学生在分披萨的过程中,认识分数。课前,曾老师带着学生复习平均分,回顾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接着曾老师以帮助保罗大叔修改菜单为切入点,让学生把“2等份中的一份”……改写成分数形式。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披萨的二分之一”…… 后来,课件出示两个3人家庭去吃披萨,问:两个家庭吃到的三分之一的披萨是一样大的吗?通过这个环节凸显大小不同的物体里面的三分之一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最后,曾老师通过不同的练习与折纸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同时介绍语文、英语、体育中的分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我认为曾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1. 以数学绘本为载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了学科融合。 2. 课堂中,出示了把披萨不均分的情况,凸显出分数是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含义。 3. 在练习方面,层层递进,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下面则是我自己听课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 整节课到了最后,学生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并不到位,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有的会漏掉“平均分”,有的无法完整地说出“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披萨的几分之一”。怎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表达呢?我建议把课堂大发言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通过倾听,判断同学的表述是否正确,在这个不断说,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 课堂中,曾老师有个很好环节:两个家庭吃到的三分之一披萨是一样大的吗?曾老师的原意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三分之一是不一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是有不同声音的。但曾老师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生成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去表达他们自己观点的缘由,直接出示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披萨,让学生判断他们所吃到的三分之一是否一样。如果是我,我会先让学生说理,再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想让两个家庭所吃到的三分之一是样大的,我们需要一个什么前提条件?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物体的“几分之一”不一定相等。 3. 在练习环节里,有个折“四分之一”的活动。学生的折法多种多样,在现场,我是感受到学生是有非常强烈的展示欲望的,但是老师最后只是在课件里面出示了自己的4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看看自己与老师的哪种方法相同。如果在这个环节,我们能多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那一定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 目前我们都提倡学科融合,因此在课堂的最后,曾老师融合了语文中的分数,英语中的分数,体育中的分数……我很肯定,老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仅是数学,数学到处都有。但是从学生现场感受来看,学生并没有领会到老师的用意。本节课我们已经用了绘本故事作为学习的载体,那到最后我觉得应该也是以绘本故事的情节来结束课堂,我认为,本节课利用绘本故事作为载体来上课已经做到了语文和数学的融合。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再加上其他学科的融合,把这些时间预留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表达,这样反而更好。不要为了融合而融合。

7,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建议有哪些

听课记录就是把听的课提纲或一些值得推敲或者经典的地方记下来。旁边应该有自己的评价。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的话,借上主讲人的备课本抄就行了。
老师是否把问题讲到位,最后问大家会不会要问“我讲清楚了吗,不清楚请提问。”而不是“同学们听懂啦吗?没听懂的下课问老师。” 这是礼貌性问题,很重要!
从普通话,学生认真的程度,课堂气氛,教学质量,内容是否到位等方面评价
整个课程的环节的记录 ,包括教态,板书 ,语言组织,师生,生生的互动等等情况
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无非是加减乘除方程应用题等,不用有什么记录,认真听老师讲课,每次将作业的错题整理出来就好了~整理错题时最好写上为什么错了,就行了。
主要是先听老师说的,在老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下,对自己没听懂的画记号可提问。

8,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4)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3)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案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5、7、8题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介绍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介绍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计划

9,怎么写小学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主要包含: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一)教学实录 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记录: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这一般听课笔记的开头都已明确注出)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记录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更大。特别是要详细记录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教学处理方法。每堂课都雷同的环节,或一些平实的述说性语言适当少作记录,把自己从记录员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的观察)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这往往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当然时间安排是否得当,还有待于学生课堂状态。) 4、学生活动情况。(学生精彩的回答绝对有记录的必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我们记录并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 5、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什么) 听课记录的三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 3、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的过程全都记录下来。 (二)教学评点:听课者对本节课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者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准确,也可以写出自己对于某部分教材的处理看法。教者的教学思路是否明晰,如果自己上会采用何种思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目标达成度如何等等)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评点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突破了难点,如何突破的,突破得是否巧妙,有无更好的办法) 3、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教态、语言、板书、驾驭能力) 7、教学思想(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8、其它 教学评点的两种形式: 一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总评:就是把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10,新世纪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有多少棵评课材料

这节课是覃师执教的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以往的计算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的误区:(1)过份强调情境导入,忽视计算思维的热身;(2)过份强调方法多样,忽视算法最优的提炼;(3)过份强调问题解决,忽视必要的量的训练。,覃老师的课堂为我们规避这些误区提供了很好的解决策略。策略一:重视安排复习铺垫,促进知识的高效迁移。学生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知识基础是表内乘法和数的组成。所以课前老师设置了两大题的复习铺垫,一是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二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题。通过这两道题的训练,为学生顺利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促进了知识间的正向迁移。策略二:重视算法优化整合,加强算理算法教学。在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3×20= 的算法的时候,学生呈现了三种方法:(1)数线与相同数连加相结合,(2)用一一列举的方式,发现其中规律,(3)通过迁移类推,由表内乘法推想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即把20看成2个十,3个20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算法交流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思考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得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实质都是3个20相加,第一种方法是借助数线来理解,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实物(主题图中有三捆树,一捆数是20根)找规律来理解,两种方法都是求3个20是多少。这样就引导学生很好的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即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比较前两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三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简洁,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前两种方法中的一种简洁。此时老师没有强制性让学生接受一定是第三种方法好,只是追问:“如果要求9捆树苗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这样让学生在计算中真正意识到当加数很多时,第三种方法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接着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说算理)和怎样计算的(归纳计算方法)。让学生提炼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先用十位数去乘这个数,然后再添上一个0。这样引导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自主生成算法。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后,在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3×500= 的计算方法时,大多数学生能实现正迁移,直接说出算理:3乘500是求3个5百是多少,3个5百是15个百,所以是1500;算法:先用百位上的5乘3得15,然后直接在后面添上2个0。策略三:重视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能力。本节课的复习铺垫中老师就安排了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探究归纳了计算方法后,老师出示了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没有过度华丽的情境创设,只是选用了课本中的主题情景图展开教学;没有喧嚣的小组合作讨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同桌间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控制音量的讨论;没有夸大其词的过度表扬,只有捕捉到学生思维及良好习惯后的中肯评价。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参与观课的老师感受到学生悄然发生的变化。覃老师这节朴实无华的高效数学课为我们的计算课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文章TAG: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表三年三年级年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