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经验 >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8 04:53:48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7731639.html

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2,语文教学要落实大单元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落实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安排上采取大单元框架,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每册教材各单元都有单元大目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落实单元目标。讲读课教方法,自读课落实训练,检测所学方法。 以七下第五单元为例。 单元目标如下: 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引用比较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一单元选的文体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结合大单元教学以《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勾画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2.品味赏析藤萝花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重点) 3.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藤萝花上的感悟。(难点)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目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揭示文章描写对象,也用夸张比喻修辞突出了藤萝瀑布繁盛。 二、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 原名( ) 2.写出文中自己积累的字词: 伶仃、盘虬卧龙、沉淀、绽放、忍俊不禁、 蜂围蝶阵、花穗 3.自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读出美感。 2.理清文章思路: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1)( 赏 )花——( 忆 )花——( 悟 )花(2)作者情感变化:( )——( )——( ) (3)划分文章脉络 (4)划出作者寄托在藤萝花的感悟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结合全文讨论这句话含义。四、赏析文中描写藤萝花的句子,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 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或者写法角度进行赏析。 五、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作业: 划出描写眼前的藤萝花与过去藤萝花句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思绪变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落实单元目标,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目标。

语文教学要落实大单元目标

3,人教版初一上下册古代诗歌

·(人教实验版)《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课…2005-12-18 ·(人教版)七年级上《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2006-01-08 ·(人教版)《卖油翁》、《诗词五首》课文分析与同步…2005-12-18 ·新课标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2006-05-2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练习-…2006-05-21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_七年级《落难的王子》2006-04-10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案全集全套》2006-01-06 ·(语文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2005-12-31 ·(语文版)《忆读书》教案2005-12-31 ·《竹影》教案[原创]2005-12-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下册教案2005-12-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2005-12-2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珍珠鸟》教学设计2005-12-24 ·(人教版)《狼》教学设计2005-12-23 ·(人教版)《陈太丘与友期》教案2005-12-23 ·(人教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2005-12-2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2005-12-17 ·(人教版)《《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2005-12-13 ·(人教版)《春酒》教案设计2005-12-10 ·(人教版)2005-2006上学期七年级语文《 秋 天》 教案2005-12-08

人教版初一上下册古代诗歌

4,西师大版十册六单元胡杨赞教案设计

·执教《西风胡杨》有感执教《西风胡杨》有感 对话之中,生成精彩 最近有幸聆听向爱平老师执教的《西风胡杨》,受益颇多。静下心来,回顾整个教学环节,无不让人回味。关于课堂教学,有一位教育专家曾作如下阐述: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课堂实施中的不可预知性,课堂的动态生成。.....·湘教版:《胡杨》教学设计湘教版:《胡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 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胡杨赞》教案设计《胡杨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西风胡杨》教学教案《西风胡杨》教学教案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西师大版:《胡杨赞》教学建议西师大版:《胡杨赞》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西风胡杨》课文《西风胡杨》课文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

5,幼儿园启蒙阅读1请老人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是农村幼儿园,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每天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背着小朋友送来上幼儿园,小朋友还任性的乱要东西,或者是大哭大闹,一点都不听老人的话,我就决定设计一次教育孩子尊敬老人的主题活动。让小朋友懂得尊敬老人,关心爷爷奶奶。  活动目标  1.幼儿在互相的交流中,了解老人们年纪大了,做很多事情存在着种种不便。  2.激发幼儿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并能积极主动的帮爷爷奶奶做事,听爷爷奶奶的话,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让幼儿观察和讨论爷爷奶奶的日常活动。  物质准备:  收集有关爷爷奶奶日常生活细节的信息。  活动过程  一.出示爷爷奶奶图片,自然引入主题。  师:说说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得什么样子,和自己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儿自由讲述。  师:我们的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我们的小朋友来帮忙。  二.我为爷爷奶奶来帮忙(角色扮演)  师:想一想爷爷奶奶做哪些事情不方便,我们可以帮他们做什么,两人结伴试做一下。  (幼儿自由结伴扮演)。  师:我们小朋友在家里为爷爷奶奶做过什么事情,爷爷奶奶有什么反应呢?  师: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小朋友要主动去关心爷爷奶奶(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做个尊敬老人的好宝宝。  鼓励幼儿为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延伸:  画画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表现他们的特征和活动。画完后和伙伴们交流一下,画上的爷爷奶奶在干什么。(如:给小朋友做饭,洗衣服,下地干活等等)  教学反思  课题及本班实际情况,(即平时由老人接送孩子人数居多,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孩子在老人面前任性,不知道体谅和关心老人等),设计了这个活动。本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扮演年迈的爷爷奶奶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体会和感受老人对自己的爱和付出,知道感恩,知道怎样关心和爱他们,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活动中,利用了幼儿非常喜欢表演的特点,结合幼儿自身经验自编情景剧,吸引孩子的兴趣,因为演得就是他自己,演完以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么爱自己的,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在老师引导下,能够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他们也需要照顾,需要我们为他们做点事情,应该心疼他们,不要有的小朋友一样,把奶奶气得不成样子,最后通过活动延伸,画画自己的爷爷奶奶,并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爷爷奶奶看,增进感情。活动后,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纷纷反映,通过这次活动,孩子懂事了很多,有的改掉了一些任性、娇气的习惯,知道心疼人了,这对孩子今后发展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影响。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不懂。。。

6,幼儿园古诗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幼儿园古诗大班《江雪》语言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2、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3、作业 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如果有问题可以继续追问望朋友采纳 谢谢!

7,怎样读书最有效教案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图画,观察、猜测小鸟们在干什么?想想小鸟怎么读书?  2、欣赏并跟读散文,理解散文内容,激发幼儿喜欢读书的情感。  3、认读汉字:读书、他们、童话、吗、城、小鸟、叽、喳。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大范例、幼儿用书。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  1、出示大范例(汉字部分用纸遮住),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小朋友们看看。  2、你们看了这幅图看见了什么?(出示字卡“小鸟”)想到了什么?  3、猜猜小鸟们在干什么?(出示字卡“读书”、叽、喳)  4、他们在读什么呢?(出示字卡“他们”)  二、欣赏散文  1、小鸟们到底在读什么呢,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散文录音。  2、提问:小鸟们在读什么呢?(出示字卡:童话、城、吗)小鸟的课堂在哪里?  3、完整出示范例,幼儿再次欣赏儿歌。  4、帮助幼儿理解散文,重点理解:朝霞、唐诗的佳句等词句。  三、跟读儿歌  1、我们也来读读书吧,播放录音,教师带领幼儿边划指大范例边跟读散文。  2、发放幼儿用书,请幼儿将书翻到16页。  3、播放录音,幼儿跟读散文。  4、请幼儿模仿录音,朗读散文。  5、幼儿分组朗读散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书中找字  1、幼儿集体认读黑板上的大字卡。  2、请幼儿用不同标记标出和黑板上的一样的字。例如老师指“读书”,幼儿认读后,让他们用点在字下面标出来。别的字有可以用别的标记。  五、激发幼儿喜爱读书的情感  1、散文里讲的小鸟读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早上你们在干什么呢?  3、小鸟为什么要这么早起来读书呢?你们喜欢读书吗?读书有什么用?  4、书本可以让我们学会知识,让我们明白我们身边没有的东西,所有已小朋友要多看书,最好坚持每天早上起来朗读故事和诗歌。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能够独立地完成读书笔记。 2、使学生懂得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并能独立完成读书笔记。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汇报本月所读书籍,并说明采用什么读书方法。 2、向学生推荐一种重要的基础读书方法——做读书笔记,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交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学生汇报自己经常用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2、全班交流、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1)摘录笔记 摘录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分类抄写下来。注意事项:要摘抄书名、作者、写作日期、出版社等,以方便查找。摘抄可做在活页纸上,也可以利用卡片、书签来摘抄。 (2)批注笔记 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批注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边读边思考。 (3)体会笔记 可以分为读书随笔和读书心得,读书随笔是写出自己在读书时闪出的思想火花,文体、篇幅上都不受限制。读书心得是把自己阅读的感受系统整理而成的,平时写的读后感就是这种形式。写读书心得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纲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 (5)提要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写法,常常在谈长篇、中篇的各种书籍时使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 4、师小结:做读书笔记方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同学们在阅读中要灵活采用。 三、学生做读书笔记。 学生在课前布置阅读的基础上,做一个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读书笔记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五、全课总结: 1、通过本课交流与实践你认为做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2、教师举名人做读书笔记例子,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8,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文章TAG:大单单元单元教学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小学语文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