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1 07:26:03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为什么:暗示桃花源诗虚幻的,是作者所向往的美好境界,为桃花源增添了一道神秘的面纱。 目的:对当时社会的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没有战乱的生活的无限向往。
因为桃花源是作者虚幻出来的

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2,八年级上册21课桃花源记

于是,就
于是...
于是就!
于是或就
于是
于是就
于是 就`~~~

八年级上册21课桃花源记

3,桃花源记课后第三题很急的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语 1(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暨"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试说说渔人是怎么样回答的.. 渔人惊讶,而复感叹此方民风淳朴,而后羡慕此地生活,而后感叹社会黑暗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怎么找到桃花源,柳暗花明中见到套花园的美景,见到当地的村民,见到那里的人过着恬淡闲适,与世无争的生活,又说了这个桃花源的来历,渔人自己有些什么感想,然后表示愿意带太守去寻找

桃花源记课后第三题很急的

4,寻求答案桃花源记

(1)桃花源中人叹惋外面的局势动荡,感到无奈又惋惜。(2)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面的人知道这里而打破他们原有的宁静生活。(3)作者虚构是寄托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作者也借此感叹当今社会的混乱,追求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四(1)世外桃源 桃花源诗 虚构(2)(3)(4)借代(5)不足挂齿(6)与世隔绝却又衣着悉如外人(2)和(3)我想你应该自己找得到吧~~
三:对外界事物的赞叹
(6)不足为外人道也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四(4)借代

5,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方向。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公元220) 美 乐 奇   魏(220~265) 桃林 土地 生活幸福 发现奇   晋(265~420) 田池 阡陌 民风淳朴 隔绝久 寻找迷   (对和平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诗】   这篇《桃花源记》文末还有一首《桃花源诗》。“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

6,谁有桃花源记的讲课视频课件教案之类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57c95d020740be1e650e9acd.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b170040e52ea551810a6876b.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e4dcee4ffe4733687e21aac6.html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指刚开放的花。 6.尽:尽头。 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6.间隔:隔离。 17.乃:竟然。 18.元论:不要说。 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2.寻向所志,志:标记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诣:拜访。 25.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 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成为事实。 28.寻:不久。 29.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7,初二语文桃花源记问题

这个问题很简单嘛!打电话给陶渊明问哈他就知道了撒!
从网上找了一篇文章,不知对你的问题有没有帮助,我觉得这位老师写的有理有据。 学生质疑:“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今天复习《桃花源记》,翻译“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外人”指的是桃源以外的世人,那么他们从“先世避秦时乱”,到晋代,不是有几百年了嘛,这几百年里,难道人们的衣着穿戴没有什么变化吗? 问得好!又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以渔人的眼光来看桃源中人的,所以这个“外人”应该是指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如果这样理解,就能说通了,桃源人的衣着,是渔人没见过的,所以在渔人看来就像世外之人。 真的很为学生的质疑精神感动!不由自言自语:如果把“外人”理解为桃源以外的世人,那么陶渊明是不是写错了? 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陶渊明没有写错,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桃源人的衣着与世人差不多,大致一样。这样就翻译通啦。 我说:也是啊,从秦代到晋代,由于经济发展慢,服装的变迁也应该是很慢的。这样吧,我回去上网查一查秦汉魏晋时期的服饰。xx说的对“外人”的理解也很有道理,在我的教学用书的补充资料里,也有人这样理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外人”,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哦。 回到住室,回忆一下,我在讲授新课《桃花源记》,对出现了三次的“外人”也做过分析,今天忘了,学生有两种理解,我讲课时表明过我的看法的:我更赞成当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来理解的。 上网查了查,关于从秦代到晋代的服饰变迁, 魏晋南北朝服饰(男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大致相似,“悉如外人”也说得过去吧。 对“外人”的理解,在网上查到的,跟我与学生的一样,两种理解。 http:// http://ywtd.zhyww.cn/gb/teacher/2003-08/04/content_10672.htm《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释义探讨 《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依据有三:   首先根据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中的标题:   桃花源记 并诗   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记”与“诗”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记”后紧接着的“诗”可帮助准确理解“记”的内容。诗里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新的制式、式样)”,结合“记”中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应注释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意思类似的句子。   还有依据如下:   《说文》“外”远也   《中华大字典》“外”远也,又本国而外称外国   《辞海》外人:指某一范围或某一集团以外的人   《辞源》外,异   再者,自秦至晋太元约六百年,又经过了这么多个朝代,社会上衣服式样肯定变化很大,而桃花源中的人,因与外界隔绝“衣裳无新制”,保留的仍是秦朝时的着装,武陵捕鱼人猛一瞧见,自然觉得他们男女衣着,完全如同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者说像远古时候的人,外国人,异族人等也说得过去。但肯定不应说“完全如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或者说“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模一样”,也是不对的。 http://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501934.html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河北大学 谢质彬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而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安乐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至于课本上的注释,是都注释为“桃源外的世人”的。
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关于桃花源以外的发生的事大家都不知道(文中有原文的描写) 桃花源外面的人与里面的人有不同,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由此,桃花源以外的人叫外人。
文章TAG:桃花桃花源记教案课时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