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山水画,中国著名写意山水画有哪些

山水画,中国著名写意山水画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01 14:37:49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中国著名写意山水画有哪些

清明上河图 八骏图

中国著名写意山水画有哪些

2,如何画好山水画

采取暗淡分明的手法,先勾勒出大体形象,随后随人而已,如此而来,如虎添翼!

如何画好山水画

3,中国山水画资料

山水画概论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http://www.jxms.net/Article/jsjx/mszls/200609/939.htm

中国山水画资料

4,什么是山水画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开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如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在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代表画家如李可染等。  

5,什么是山水画

中国画大体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三种。外国绘画中,也有人物画,还有静物画及风景画等,一般把画山和水的画称做风景画,而不叫山水画。在中国,大体相当于外国风景画的作品,长期以来被人称作山水画,大家始终不习惯称之为风景画。   山和水,代替着“江山”,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祖国的象征。中国的山水画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基本独立,到元代达到了高峰。从元代以后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它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闪光的珍宝。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很发达,也正是因为它同西洋绘画中的风景画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由于山水画在绘画制作中与风景画有很多区别,因而也形成了它独特的一面。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讲究意境。意境并非山水画所独有,而是我国传统画论、诗论中常用的概念。它作为形象思维的产物,在小说散文中也有。而意境在山水画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画家描绘的景色,总会寄托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说得简略一点,就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包含着深厚的耐人寻味的意蕴。在西洋的近代风景画中,非常重视景物上的光,及其固有色彩因受到光的影响所起的变化,要求描绘得酷似实际的景物。而中国的山水画,虽然具体的景物有南方北方之分,但并不要求一山一水的刻意模仿;时间有朝暮之分,却并不计较具体的钟点;日月有阴晴之分,也不过分追求光暗程度。总之,虽然要求真实,但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6,山水画主要代表有什么

山水画主要代表:一、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着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二、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三、金碧山水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所谓青绿山水就是山水画有浓厚的青绿重彩,画面金碧辉映,富丽堂皇,典雅高贵,显示了盛唐艺术的辉煌气魄。代表人物就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代表作《江帆搂阁图》。水墨山水(墨笔山水)笔墨质朴雄健,代表人物王维,代表作《雪溪图》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浅绛”原是中国画术语,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控,以淡赭(有时也加以花青等冷色彩)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这种画法起源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其代表人物是黄公望(字子久)。而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专有名词,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出花纹。代表作《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九峯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水阁清幽图》、《丹崖玉树图》等。小青绿山水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他的大青绿方法,在此以后的朝代文人画家借鉴大青绿法,变化为小青绿山水。所以说李思训父子是青绿山水奠基人,对于后来的青绿山水发展影响极大。没骨山水“没骨”是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景。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山水画,就称“没骨山水”。代表人物古人:张僧繇,杨升,董其昌等。代表作《寿苏室图》李-冠-论老师的作品主要以书法为主,多以行书、草书为主其价格走势说不准,但听朋友说一般3000到15000不等,具体还要以书法作品为准,还有和老师的缘分存在着很大的因素。

7,关于中国山水画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在于写意,西洋画在于写实。
中国山不画是以山水为素材的绘画艺术。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是以自然形成的山水风景为原型,抒发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除了画面优美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内心所要抒发的情感,好的作品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到感觉,让人有美的享受,好像进入了仙境不愿出来了。而西方表达的是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我看没有中国的山水画的那种柔美与飘逸,还有那种引人遐想的境界是西方山水画所不能表达的。
画死的 心是活的 心有多大 意境就有多深...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董源的山水画技法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董源才艺广博,还兼工人物、龙水、牛虎等画科,当时有不少权贵之家请董源绘龙水屏风,享誉颇久。可惜他在这些画科方面的造诣已无画迹可寻,我们只能把焦点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上。  今传为董源山水画佳作者近十幅,其鉴定结论多出自明人。对这几件山水画进行综合比较后,可分为三个层次:(1)《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和《夏山图》卷的造型程式、表现手法颇为相近,与画史中记载的董源山水画风完全一致,且流传有绪,代表了董源山水画的艺术特征。(2)《龙宿郊民图》轴、《秋山行旅图》轴、《溪山行旅图》轴及《寒林重汀图》轴是接近董源山水画风的精品,可资探讨董源画法的丰富性。(3)《溪岸图》轴、《洞天山堂图》轴等等,是后世画家仿制品中的精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董源的一些艺术手法。这类作品留存最多,有的是出于造假的目的,有的是由于后人误鉴所致,但从侧面反映了董源山水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TAG:山水画山水山水画中国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