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七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中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在那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中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在那下载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8 01:57:09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在那下载

http://ew.gqjy.net/Soft/hyrj/jyxx/200610/6798.html

中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在那下载

2,初二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的题目是什么小标题都有什么讲了哪些内

什么版本的历史呢?我提供的是北师大版的~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神奇的金字塔二.<<汉谟拉比法典>>三.”种性”的国度
没看懂什么意思?

初二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的题目是什么小标题都有什么讲了哪些内

3,七年级历史练习册上第十课答案

一.1.B二.2.魏,蜀汉,吴三.1.改汉姓 该穿汉服 实行了俸禄制 该说汉语 使用汉官民 与汉族通婚2.北魏孝文帝
行政中心想着想着

七年级历史练习册上第十课答案

4,七年级历史

自己种植庄家和养家畜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即造福于人类,有有效的治理了水患,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钻木取火。《庄子》
自己种植庄家和养家畜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即造福于人类,有有效的治理了水患,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钻木取火。《庄子》

5,怎么能十分钟背过十七课历史初一人教版

十分钟背过一课显然不太客观,除非你记忆力真的超群,我还是讲讲我自己学历史的方法吧把握好时间,空间,史实和史论四要素,牢记住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背书时掌握方法,记要点,不要大段背诵,那样效率很低,但是基本史实还是要记住,在此基础上适当做题历史不需要题海战术,做题要精,选择题把握一点,除基本史实和论点要正确,你的所选项不能被其他项解释或包涵,因为历史是选最佳答案,平时做题时每一个选项都要看,除了知道该选哪一项外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其他项不能选,不要老依赖排除法。当然,考试时是怎么快怎么来,如果排除法很快,那么就用排除法材料题先看题,再带着问题看材料,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材料里,不过也不能一味抄材料,不排除要你驳斥材料内容的反向材料题问答题最难,这要求你有较扎实的历史知识,一般是想出一点写一点,答案分段写,标上标号,因为批卷老师是按点给分,这样不容易误判自己的体会,望采纳

6,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预习学案怎么写 求解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 )年( 周平)王迁都( 洛邑【洛阳】),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这里漏了两个括号吧?】。其中首霸诸侯的是( 齐桓公),他任用(管仲 )为相,有关成语有(一箭之仇 )。 3.晋楚争霸中相关的成语故事是( 竭泽而渔)。5.战国七雄指的是(秦、齐、赵、魏、燕、楚、韩 ),其中( 秦、齐、燕、楚)是春秋时代就有的,(赵、魏、韩 )时候来形成的。6.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马陵之战) ( 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其中秦赵之间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2——公元前260 )年,有关成语是(纸上谈兵 )。 7.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答:称为“春秋时期”是因为孔子编修了一本名为“春秋”的讲述东周前段历史的书 ;称为“战国时期”则是因为春秋之后王权不再,列国伐交频频,征战不休,故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战国”。8.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答:齐桓公 之所以能称霸,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机遇的原因。当时齐国有一批如管仲、鲍叔牙之类的国家栋梁辅政,还有这样一位开明、任用贤能、有远见的君主当国,政治清明、军力强盛,又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实力、民意、政策、战略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自然能成为春秋首霸。9.进初中为何晋军能以二万的兵力战胜拥有四万兵力的楚军?答:因为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对楚优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楚锋芒,退避三合,诱敌深入,合兵突击,所以才取得决战胜利。 10.通过学习齐恒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答:齐桓公最突出的成就是成为春秋首霸,尊王攘夷;晋文公最大的成就是在城濮之战时以劣胜优,打败楚国,从而确立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越王勾践最大的成就是通过多年的忍辱负重,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称雄。从这三人的事迹中可以得出,一个人若想要成功,必须得有远见,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创新意识,并且学会忍耐。而一个国家若想富强,必须要有一个强大、密不可分、目光远大的行政团队,并且有正确的政策与战略,有着勤政、革新的思想。 11.学习了春秋战国这一课,同学们是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的特点?答:战争或纷争。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战争虽带来了杀戮与死亡,带来了仇恨与悲痛,但是人们也不能否定因战争而带来的富强与壮大。没有战争哪来的统一?没有战争哪来的安宁?战争出于人的私利,而人或多或少总会有自私自利的品质,既然阻止不了战争的源头,那便只有以战止战。战争也会带来革新与蜕变。唯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和他国的差距后,它才会去试着改革,创新,以此走向强国之路。 12.以下史实与齐恒公无关的是( C) A.任用管仲为相 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 D.首先称霸 13.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C) A.围魏救赵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4.战国楚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B ) A.齐 B.晋 C.楚 D.燕 1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得应是:城濮大战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16.东周分为( 春秋)和(战国 )时期,分别是我国(奴隶制 )社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 )社会的形成时期。 17.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 )大战后,(晋国【晋文公】 )成为中原的霸主。百余年后,(楚国【楚庄王】 )又成为中原霸主。 18.公元前260年,( 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 )之战。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7,清明上河图这一课的教参百度知道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网络课)大连开发区第九中学 吴春英一、设计理念:第一、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经过反复阅读教材、教参,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查找了大量的相关网页,包括文字、图片、影视等,让学生能从更宽泛的视角去感受、领悟《清明上河图》及其所体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网络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由调阅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课件,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只是通过网络监控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第二、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 网络课的目的之一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曾学过《清明上河图》,对这幅画有所了解,而且对此很感兴趣,可是教材中却只有一幅图片及很少的文字的叙述,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在课前就搜集了多个相关网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图文并茂,喜欢探究的学生如鱼得水,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科整合的问题,比如在历史与美术、历史学科与计算机等学科的整合,从而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第三、体现交流合作的理念 过去的课堂多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项交流为主,而利用了网络就开辟了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多项交流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讨论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网络成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有效载体与有力工具。第四、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理念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它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本课主要介绍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社会风貌。《清明上河图》不但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而且也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为后人提供了一副绚丽多彩的宋代社会的众生相,是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教材12、13、15、16课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一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这次试验课也是学生和老师对此种课形的一次尝试,由于平时的训练不是很到位,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学习不能熟练地运用和学习,操作技术会稍有生疏。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问题、概括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学生通过电影、电视、课外书籍等渠道已经了解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一些知识。特别班级几名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思维非常活跃,会提出一些有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目标分析根据课标、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活动目标是: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3、通过自由提问,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疑的能力。 4、体会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5、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活动重点是:利用网络欣赏绘画作品,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引导学生体会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活动难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处理信息,实现历史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有机结合。五、媒体运用与意图 本课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Dreamweaver制作的网页课件,在网络环境下完成。 首先,本课是一节活动课,特点是从绘画中寻找历史信息。而《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如果在教室里采用传统的方法学生无法从视觉、听觉方面,近距离、多角度、高清晰地欣赏画卷,更谈不上感知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了。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浏览老师提供的画卷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资料,能够比较清晰地欣赏画卷的每一个细节,便于学生观察、分析画卷,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完成。 其次,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搜集了多个相关网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图文并茂,学生能够获得几倍于课本的信息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热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终身受益。 第三,网络环境下,近距离地感知画面,完成学习目标,会使学生体会历史信息的不同传递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之一,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与美术、历史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通过网络全方位的欣赏、感知《清明上河图》,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曲折经历、地位影响,会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兴趣,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六、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别从科学技术、文学戏剧等方面感知了宋元的文化成就。今天我们将从一个更新的视角,在更宽泛的环境下,去感受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去领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去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2、学生介绍作者张择端。3、教师利用广播教学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及描绘的主要内容。(二)确定目标,明确任务1、教师讲解活动要求。2、出示学习目标。①从画卷简介中初步认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曲折经历及历史影响。2、《清明上河图》中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的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②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什么异同?④宋代的集市有哪些商品,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宋代有哪些交通工具?从图中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业集散地吗?⑤教师指导学生标划分小组、分配任(三)自主浏览,协作探究1、学生网上探究、整体感知。2、学生网上探究、局部感知。3、学生网上探究、细节感知。 通过画卷简介,解决第一个活动目标;通过从听觉、视觉方面,近距离地欣赏画卷,解决后四个活动目标。(四)开动脑筋,主动质疑1、小组合作,自由提出问题。2、小组竞赛,自主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指导、解疑,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五)、在线测试,即时评价。(六)、学生小结,教师补充。七、流程图式(附后)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文章TAG:七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七年七年级年级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