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知识 > 饮酒诗歌鉴赏,关于陶渊明饮酒的赏析急急急

饮酒诗歌鉴赏,关于陶渊明饮酒的赏析急急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06 03:53:12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陶渊明饮酒的赏析急急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关于陶渊明饮酒的赏析急急急

2,元好问的饮酒的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的饮酒的赏析

3,饮酒诗句赏析

心远地自偏 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就是那些应酬的官僚,在他住的地方总会有这些人经过 但他不受影响,因为,心远地自偏,因为作者的心不再那些事情上 所以心远地自偏 大概是这样吧!
1它是哲理句:只要清心寡欲,就不会受外界因素干扰. 2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是心境是如此安宁,是因为作者保留着一颗远离世俗的心,心远离世俗,超凡脱俗,就会变的安静从容起来.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的人生真谛和心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蕴涵深刻的哲理
心远地自偏”--------心里抛开世俗杂念,就能脱离乱世烦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活在人聚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呀,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与我相伴。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啊,真是“造化钟神秀”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饮酒诗句赏析

4,饮酒其五的赏析简单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自己在庭院中随意采菊时,无意抬头目光洽与南山相会。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景,仿佛自身已融入自然中,也表达了诗人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5,饮酒的赏析要每一句都有的

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饮酒》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饮酒》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6,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该怎样赏析

主要应该学习诗人恬淡的人生态度,和看穿世态炎凉后的达观思想!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历来文人们推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同 魏晋时期社会风气以士族颇受追捧,大多讲出身,讲背景(用现在的话说叫官二代、官三代、官八代)而陶渊明却不随大流,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其一。 2、与当时的文风不同 魏晋时期在文坛上流行“骈体文”,就是四六句、押韵的特点,如洛神赋、两京赋当时很受众人热爱以至洛阳纸贵。而陶渊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万其是《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无骈文痕迹,无刻意押韵之感,由此可见一斑 3、我笔写我心 魏晋时期流行靡靡之风,比谁财大气粗(就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最为典型的是当时富豪石崇与当朝宰相比富,而且士族很少与庶族来往。陶渊明不攀比,向往田园生活,不同流合污,并且将其思想见诸笔端,从其众多作品能够反映出来 4、语言浅显,用词工巧 他的语言没有着意雕刻之感,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草盛豆苗稀等,用语通俗易懂,一千七八百年前的诗文,其中词汇现在还是人们的口头语,不像唐宋时期的诗文满篇典故,生讳难懂
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正所谓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诗人—面赏菊一面采菊,这已够味了,但无意中又看见青翠高耸的南山,更是—饱眼福。这些美景,在官场哪能见到!诗人既以欣慰、宁静的心情描写自然景色,又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反映悠闲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需用言语表达的啊!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了。[2] 3.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首先(表达诗人的情感) :反映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其次(分析诗句):开头四句是抒情,着重说“心远地自偏”。抒发诗人心里头没有世俗的羁绊和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因此身居闹市却觉得如隔尘世,这是写内心的感受。后面六句主要写景,因情而写景,触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物我一体。当他采菊东篱之下,悠闲地与南山相对,恍然大悟其间的真谛——傍晚的山色,暮霭沉沉,虚无缥缈,倦飞之鸟,结伴回山。。。。。。这个“景”与诗人的归隐闲适的“情”一拍即合。 @最后(总结):诗人创造了一种归隐田园生活的清净恬淡的意境,与官场相对立,这在当时是带有一定反抗性的。也是诗人人格的流露。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同 魏晋时期社会风气以士族颇受追捧,大多讲出身,讲背景(用现在的话说叫官二代、官三代、官八代)而陶渊明却不随大流,不为五斗米折腰。

7,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你问的是哪首?
记叙上作者描写自己隐居世外,远离喧嚣的高逸闲适的生活状态,与菊花、飞鸟为伴,依山傍水,悠然自得的情感。
编辑本段饮酒二十首全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编辑本段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编辑本段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编辑本段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编辑本段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编辑本段其五  (此收录于高一上册上教版、九年级下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编辑本段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编辑本段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编辑本段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祝允明书《饮酒》其八(部分)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编辑本段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1)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2)好怀:好心肠.   (3)乖:违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搅混.   (6)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7)讵:岂.  编辑本段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注释】   (1)驾:车驾,意谓道路、方向.  编辑本段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编辑本段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编辑本段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编辑本段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编辑本段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编辑本段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编辑本段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53岁,应该生长在幽僻之地的兰花在院子里生长,包含浓郁的方向等待清风的的到来。轻风轻轻吹来,兰花散发阵阵芳香,立刻就可以从萧艾等杂草中分辨出来。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走通。醒悟到应该回去了,飞鸟没有了,好的弓箭也就失去了用途,比喻大事已成,良将功臣无用了,可以将他们处置了。   本诗用兰花来比喻人的高贵品格,君子应该如兰花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为黑暗污垢所染的高尚品德。   此诗后半亦纯是说理,然亦不入“理障”,而有“理趣”。陶渊明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它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加鲜明,并且深化了。所以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编辑本段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编辑本段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编辑本段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编辑本段详解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  饮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编辑本段注释  1.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世间。   3.尔:这样。   4.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7.日夕:傍晚。   8.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9.相与:结伴而归。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   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辨:辨识。  编辑本段译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喧嚣。   你问我何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编辑本段品评赏析  (1)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2)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文章TAG:饮酒诗歌鉴赏关于饮酒诗歌鉴赏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