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经验 > 听课评课记录20篇语文,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20篇语文,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26 22:12:26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2,七年级语文评课记录

时间:11月19日早读。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和全校语文老师。 评课内容:本周七年级语文组三位老师讲 授的语文课《猫》。 过程: 一.三位老师说课(略)。 二.评课发言: 1.李长安:三位老师都重视了情感教育,都有延伸拓展,都运用了多媒体视频,都态度亲和,都环节安排严密,都注重了重点字词的作用,都备课扎实认真,都总体成功,教学效果显著。 王秋娥老师课堂亮点多,如。让学生设想是主人的第几只猫,并回答个人的感受,这样设计新颖巧妙,既让学生复习了上节内容又对课文中每只猫的境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与感受。另外还能找出文中的许多“不”字,别有意味。这里应再深挖一些为好。段海波老师。讲课从容不迫,不疾不徐,正好适合语文课边讲边让学生思考的节奏。吐字也一板一眼,值得肯定和学习。在课堂结尾讲的故事,又把课文内容拓展了许多。由课本内延伸到了课本外,延伸到了学生自身,情感教育到位。 朱军鸽老师则善于将课文中第三只猫的表现巧妙命名为“芙蓉鸟被害案”,并且带动学生条分缕析对该“案”进行侦破,形式新颖,又通过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效果很好。 三位老师共同的不足就是忘了对文中的“我“进行探讨,或者说探讨不够,应该让学生明白,文中的“我”善于反思个人过错,这是难能可贵的,并且也应教育学生,让他们也学会自我反思,经常反思自己,这样才能进步。 2.魏敏利:王秋娥老师上课先声夺人,感情饱满,引导学生注重品读语言,情感。学生读来让人感到养之有素。讲课时由猫及人转换自然,效果非常好。只是前面提问题让学生思考时间过快。 段海波老师。讲课不紧不慢,联系生活,达到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朱军鸽老师上课符合初一学生特点,从多方面摄取课文信息、写作手法。 3.代永科:王秋娥老师画的猫简笔画吸引大家朗读训练扎实视频推向了高潮。段海波老师开始选的朗读音频语速适中,个人讲的故事达到了教育目的。朱军鸽老师上课起点低,适合初一学生,给第三只猫命名巧妙。 4.杨小宗:王秋娥老师简笔画先声夺人,语言有感情,有旋律,文本处理有详有略,能有师生双边活动,能巧妙导入主题,能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采取的浸润延伸式,情感教育作用大于知识,课件与板书相得益彰。段海波老师音频材料选得准,上课稳,但显得有点紧张,环节过度不连贯。朱军鸽老师切入点与前两人不同,活动设计有特色,主体挖掘门槛低。希望大家重视平时上课过程,功夫在平时。 5.胡校长:自己只听了王秋娥老师的课,因此就她着重谈一下。王秋娥老师教态大方,声情并茂,上课有激情,熟悉并吃透了教材,驾驭课堂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学生表现认真,能带学生到课文情境中。课件制作用心,师生互动精彩,学生养之有素,回答声音洪亮。也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发言学生予以了适当鼓励。拓展延伸部分是这节课的精华,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让学生感知、感悟视频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人生观提升有很大作用。 语文是我校教学短板,希望大家平时多听课。 (根据发言记录整理。)

七年级语文评课记录

3,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 听课记录

到这里去找教案,然后做摘录。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jxzy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 听课记录

4,语文评课稿范文

  语文评课是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   一、教学流程:   导入——目标展示——初步感知——形象分析——课堂练习。   二、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1、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几句话该课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迷你的形象,学会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美德的内涵,提货故事的深意。   就本课教学来说, 基本能围绕着三个目标展开教学。   2 、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语文学习品质。   开课伊始,通过观看动画片《白雪公主》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分析米妮的形象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口头作文,有意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默读课文,训练学生读书思考赏析能力。通过当堂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在学生展示习作时,请学生上台展示,并引导评价等,这些,不仅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方法实践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学生答问能以文为证,有理有据。   尤其是 在“分析米妮形象”一环节中,学生这一表现异常突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成见解,举手答问。且学生答问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米妮是个xx的人。请大家把书翻到第xx页,跟我一起看第x行自然段第x行……”由此,学生的良好习惯可见一斑。这不仅是这堂课展示给我们的,也是教师平时训练的必然结果。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4、注重在评价。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生生评价,相互取长补短,教师评价引导深入思考探究,明确方法。这样,在评价中指导,在评价中巩固学法,在评价中提高能力。   二、商榷之处   1、教学设计方面。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应删繁就简。   本课教学容量大,内容多,步骤繁。我认为,一堂语文课,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还要依据学情。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涵盖三个维度,表述上要准确。在《2012年新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中,针对语文的各种文体的教学,都有详细的指导与示范,此处不必赘述。本文是一篇童话。关于童话教学,我想目标与重难点之一就是目标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可遗憾的是,本课教学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的另外,在目标的表述上,同样也要准确。应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如目标1中的“理解”和目标3“体会”等词语的使用要仔细斟酌;目标2中“学会”一词也不够恰当。一种方法的”学会“往往需呀时间,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仅凭一节课就“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显然不符合实际。目标展示要适时适度。既然要展示目标,就应让展示发生效力,不可蜻蜓点水,学生走马观花,还没读完,已经切换。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可一味追求大、强。 或许是因了“优质课大赛”的缘故,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出彩”。所以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本课教学,在赏析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小结了正面描写与咋么描写的方法,然后出示了一组句子,要求“练一练”。   (1)从蛋壳里爬出的那些小鸭实在太丑了, 到处挨打。(从描写角度分析)(2)他们老是说:“……”三组句子均为《丑小鸭》里的句子。于是,学生把课文丢掷一边,开始赏析《丑小鸭》里的这些句子。我想,此处如目标真是果非要设计练习,可就地取材,从本文中抽取几个句子赏析不好吗?课堂进程中,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人物形象赏析。在赏析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涉及到了人物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评价中归纳方法,在指导中学会方法运用,在诱导中提高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赏析人物的能力。而此时仅为练而练,反倒节外生枝,既影响了学生思维,还打乱了教学程序。更何况,在练笔之后,还有一项”找一找,读一读“的练习与之雷同。一堂课仅仅四十五分钟,容不得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耽误啊。   再次, 教学步骤过于繁杂。   导入   1、观看动画片。   2、说说观后感觉。   3、说说主人公。   4、出示课题   5、简介作者。   ——展示目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概括文意。   2、填空。   3、讲述故事梗概。   4、评价总结   ——形象分析   1、讨论:米妮是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答问。   3、作者如何描写米妮勤劳品质的。   4、什么是描写。   5、描写的种类。   6、回忆描写的方法。   7、请一位“模特”,教师描述,学生听辨所用描写方法。)   ——练一练——写一写——找一找,读一读——思一思——作业。教学环节可谓多矣。然而有些教学环节却影响了教学实效。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避免程式化的操作。   2、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   这是我每听一节课都格外关注的问题。这样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然而我个人的看法是:2002年课堂改革方案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做了明确说。十多年来,这种观点不断在强化,目的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逐渐学会正确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然而十多年来,盲目选择学习方式仍然充斥着各科教学的课堂。课堂上随处可见的是学生讨论轰轰烈烈,合作热特闹闹,不论所学内容,不顾学生个体,更无视问题性质。所以,每每听课,我都会不厌其烦地陈述我关于合作学习是看法。今天,我仍然强调,不是所以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许多合作学习必须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3、教师基本功锤炼方面: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有学科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像学生展示的知识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如,本节课中,描写的概念是否有必要强化先放在其次,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显然是描写角度而非描写种类。人物描写方法则有“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而细节描写也只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神态、容貌、衣着等则都属于肖像描写等等。   另外,本节课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就”学生模特“进行肖像描写的口头作文。但仔细分析,教师的口头作文中,对于人物肖像描写的顺序却有些混乱,没有按照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等写作顺序进行。   以上均为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执教者海涵。

5,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bpmf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bpmf》听课记录莉老师分别学习bpmf的读音。先用用形象的图片导入每个声母的学习。让学生看有关于声母字形的图片,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图片中的那一部分与拼音很像,进行范读,点名读,齐读等,从中纠正和指导读音。重点讲了b和p发音的区别,让学生感受气流的变化,并启发学生从声母的形状和发音的方法编儿歌或其他方式进行记忆。如: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扇小门mmm,一根拐棍儿fff。把学习权交还给学生。并对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指导学生书写拼音。莉老师通过课件出示拼音格里的字母,让学生观察到底住在四线格的哪一格,接着让学生说说每个字母怎么写,然后范写,学生同步书空。最后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学生很好地掌握书写格式和笔顺。 最后,让学生在拼音本上练习书写。这个时间有10分钟。书写的过程中强调书写的姿势,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讲课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莉老师在课堂上还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调动大家向其学习的动力。 在整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但由于合班上课存在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说话的现象。另外由于讲得过于细致,孩子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只教了bp两个声母的读法和写法。总之听完今天这节课实实在在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小学低段教学和高段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低段教学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备学生,要去考虑更多的因素对课堂的影响,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要把更多的耐心、爱心、细心、融入到课堂中去。

6,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评课是一种有效监控和改善教学质量的常规手段,历来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   听了王老师的《 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二   前两天,一次全国性的课堂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在我的学校举行,作为评委,我完整地听了六堂课。   因为要评出个你高我低,听课时就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讲得精彩,为之颔首;讲得别扭,为之长叹。边听边记,收获不小,整理出来,既可以供自己回顾,也可以供同仁借鉴。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这次参评的课题,都是早就明确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所以对于教材的分析都不会出大问题。课也可能反复地演练过,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像根据剧本排戏,流畅中也难免机械。这种情形下,灵活机智地即兴“生成”,就显得可贵,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位老师讲《雨巷》,当天下雨,这位老师就从雨天带给人的感受说起,很自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极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师讲《归园田居》,看到教室后边墙上“不忘初心”的对联,就借此对联来结束本课,既切合课题内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显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贴近学生,略施小技,增强课堂的兴奋度。   按照规定,这次参赛的老师事先与学生没有接触,这就容易带来师生隔膜,设计不好,会影响课堂气氛,而课堂缺乏了必要的兴奋,死气沉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当然也影响老师的发挥。有两位老师对于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他们的导入都别具匠心。有位老师一上来先来个猜图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该老师还准备了“签名照”奖励那些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这种小技如果是平时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也许不太必要,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应用得当,确实可以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师则从去年流传极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起,导入陶渊明,打通古今,又饶有趣味。 又在阅读环节提出“诵读大PK”的建议,收效也不错。   “小技”虽小,要运用好也不容易。有个老师运用分组竞赛法,按学生座次从南往北临时分为8个小组,哪一排有学生回答问题即加分。这本来是比较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老师的课中,却几乎没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各组成员临时由老师指定,彼此没有交流,缺乏团体认同感,也形不成团体荣誉感;二、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情绪,不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一律给2分,缺乏差异评价,不能调动积极性。   三、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调整课堂的发展节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课,授课老师不存在无话可说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师准备得东西太多,仿佛突然做一次远游时的旅行箱,挤得满登登的。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不少。   从老师这方面说,每个环节都预设好了时间,精确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里装着任务,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实上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步骤”。   从学生这方面说,鼻子被老师紧紧地牵着,老师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无法深入思考,不能细细品味,所谓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讲课,有两个老师都讲“以诗入文”,她们都写一手好字,都有很动听的普通话,都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都把握住了“以诗入文”的价值和办法,都展示了文采飞扬的下水文段,然而,两相比较,唯在一点上存在很大区别,一个步骤繁多,一样接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几无喘息之余地;最后胜出的那个老师,则设计简洁,气定神闲,特别关注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于是胜出。   四、注重实效,讲求和谐,力避生搬硬凑。   这次大赛,主持者王敏勤教授再三提出“朴素”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花架子。总起来说,老师们做得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老师在即将结束课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这样的设计就很实在,很有价值。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前后后各个环节和谐一致,给人一种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较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惜还是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凑的东西。所谓“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别人的做法挪过来用;所谓“硬凑”,是指不顾一堂课内在的和谐性,生硬地拼凑环节。两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都缺乏创新意识。例如课堂开始时播放歌曲,六堂课有三堂如此,再如课堂后半场的写作训练,一节课目的明明在于欣赏诗词,非要拿出10多分钟来搞片段训练,前半是水,后半是油,不相融,很别扭。而片断训练,又总是给课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仅从笔者的听课经历,自打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出现,近十年来,无数的公开课、竞赛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实在难以忍受。   五、博览群书,能读能写,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个不能朗读、不会写作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些尴尬的。   我听课的几位老师,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读、写作的能力。不过老师展示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当堂写就,美则美矣,现场感没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议有此能力的老师,能学学曹植、王勃,与学生同步写作,这样带给学生的示范价值更大些。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老师很应具备的素养,有的老师讲诗词,可是自己不范读;有的老师虽范读,但是读得不如学生精彩;有的老师让学生起来读,可是不会评判优劣,不能指导门径。有两个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极认真地范读,而且读得声情并茂。   对于一堂已经准备许久、演练充分的课,是不容易判断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学识素养的。不过如果留心,还是会有蛛丝马迹。我听这样的课,特别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看法,老师的评价到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答有无水平。   在这一点上,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例如,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语境,但出现别字,老师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体。再如讲《归园田居》的那个老师,概括陶渊明最后的选择时,学生有“归园田”“守园田”之争,老师评点说:“归是一个客观的动作,守是内心的执著。”原话记不准了,意思大致如此。这个评点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说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这时老师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词,又恰合诗意,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师则做的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说好,或者充耳不闻,或者点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总之,不得要领,缺乏见识,体现不出水准,暴露了语文素养的浅薄,而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糊弄不得的。   还有一些问题,太琐碎,略而不谈了。

7,高中语文教师听课笔记范例有什么

1、《氓》(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教学过程: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过程思索: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3、学t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5、课文没讲完啊。整体点评: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2、教师表情淡漠;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2、《念奴娇 赤壁怀古》(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教学过程: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2、梳理积累:字词。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过程思索: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2、课堂语言较好。3、诵读方式太宽泛。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6、光去读,不鉴赏了?

8,小学语文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不知道对不!

9,急需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0篇有的请发给我谢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以赵佶出以诗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来作画的故事,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评:优点:导入自然,富于趣味性。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初步的感知,有营造了愉悦、互动的课堂氛围。不足: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发言,因此对学生引导不足。二、分析课文放课文的 flash课件——让学生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让学生评课文中三位弟子的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再次体会课文。评:优点:利用flash课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故事;准确把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提出“骆驼”中驼字要读轻声,指导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能较好地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音韵美,掌握“虽然……但是”关联词语的用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评画,并且引导学生扮演故事的角色,学生由此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不足: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班上的几个学生; 炉房教育信息网三、拓展、总结学习故事二:“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作画故事——学习故事三:“深山藏古寺”的作画故事——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故事——总结: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评:优点:利用故事连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讲述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积累与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起很重要的作用的信息不足:后两个故事中的诗句意蕴较深,可以再次利用图画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差别;或两个故事的阐述不够深入,学生最终没有很好地把握。 一、激趣导入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3、 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检查生字,指名读肚 肺 腭 胎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月字旁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3)指名读第4自然段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生:巨大生:庞大生:庞然大物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为什么同象比?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生:那是假设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生:一个很长不够。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4、 出示句式: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能力

10,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蘑菇该奖给谁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蘑菇该奖给谁》评课稿 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谈科英 《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白兔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2613137与骏马赛跑落后了,小黑兔与乌龟赛跑,小黑兔得了冠军,可兔妈妈却把大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形象地告诉学生要敢于同高手比,敢于向强者挑战。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兔妈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孙老师在解决这个难点时做得很成功。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兔妈妈的话,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读中感受到了:和高手比的人是非常勇敢的,是不怕困难的,也是最出色的。接着孙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问道:“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学生都能找出身边的榜样来和自己进行比赛,如有的学生要和班里的写字高手比一比;有的学生要和班里读书最好的同学一比高下……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教学中,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紧紧围绕“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读、思、议,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孙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也给课堂增色不少。 商榷之处:在理解“叮嘱”一词时,可借助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如可以这样设计:平时谁会叮嘱你?是怎样叮嘱你的?这样,把语文课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会使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查看原帖>>
《蘑菇该奖给谁》教后反思 高雨花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分角色朗读。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反复品读的方法,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尤其是让孩子们站起来,自由地比划、表演动作,使他们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黑兔得了冠军,奖品却给了小白兔,如果你是小黑兔,你会怎么想?”如“说话练习:听了兔妈妈的话,小黑兔________。”如“如果你们都是兔妈妈,你们有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小黑兔呢
《蘑菇该奖给谁》教后反思 高雨花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分角色朗读。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反复品读的方法,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尤其是让孩子们站起来,自由地比划、表演动作,使他们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黑兔得了冠军,奖品却给了小白兔,如果你是小黑兔,你会怎么想?”如“说话练习:听了兔妈妈的话,小黑兔________。”如“如果你们都是兔妈妈,你们有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小黑兔呢?”同桌或小组开展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遗憾的是,对于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原本设计了“你在生活中想和谁比?为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来得及,(只能在第三课时的时候弥补了一下)造成了学生对于“敢”和“高手比”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预想的效果。点评: 整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得意”、“难为情”、“不服气”三个神情的词语展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3137开教学,重点指导好三次对话的朗读,形式多样。能制作头饰,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读出小白兔的难为情和小黑兔的不服气,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商榷:整节课在时间上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对于高手已经能有一定的理解了,还可以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班中某方面的高手,明白只有和高手比,自己才能有更大的进步,使课堂向课外延伸。 查看原帖>>
文章TAG:听课评课记录20篇语文听课记录语文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