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经验 > 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认识图形,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认识图形,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30 07:44:36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1.收发短信`` 方便与人交流 2.网上购物 方便日常生活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2,案例学前儿童要认识三角形教师应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要认识三角形根据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来指导: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持续性;(3)观察的细致性;(4)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策略:(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首先是找来一些生活中事物来结合学习的,一般是需要观察三个边,角大小,形状的。
户籍那里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案例学前儿童要认识三角形教师应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3,幼儿园中班认识图形说课稿

找妈妈先在黑板上把图形扩大化,再涂上色.再小图形找妈妈(找相同图形)找朋友先把小组分成拿着梯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再要求长方形找正方形做朋友,梯形找三角形做朋友等..游乐场上认图形一般游乐场上有不同的图形,可以让小朋友们听口号去触摸图形,像接力赛一样,每次叫不同的形状.中班的只是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百度空间精心为您编辑《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 《幼儿园语言说课稿》《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认识图形说课稿

4,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能用到,而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画面丰富、动感跳跃、变化不断的画面,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感官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其次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次为幼儿模仿特性提供了模板。 语言领域中,故事和诗歌等都可以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幼儿易于理解掌握。科学领域中,风雨雷电或者动植物的认识通过信息技术再现,让幼儿身临其境,不到解决了教师枯燥的说教,而且让幼儿在快乐中丰富了生活经验;数学认知活动中,可以通过动画形式让幼儿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等。艺术领域中,通过信息技术让幼儿欣赏大师的作品,观看动感的舞蹈,倾听优美的舞曲,还可以把幼儿的美术作品或者幼儿的舞蹈表演等在多媒体中播放,更能激发幼儿的的学习兴趣。

5,让幼儿认识图形怎么教

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具2113备了一定的图形分别能力,5261可以4102开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1653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对于这些图形,孩子早就看出了他们的不同,但不能认识它们。家长首先要教孩子识别这些形状,可预先准备几种形状的积木或纸板,家长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让孩子把相应的积木别这些图形后,再教孩子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如指着正方形问孩子“这是,形状? ”对于这些图形的设别,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物来教孩子识别,如看到球就告诉孩子“这是圆形秒。此外,还可以用一些镶嵌及镂空的玩具廷来学习。。学习认识事物要具体化、形象化。认识图要从具体的物品去认识。教幼儿认识圆形,先从圆形的物品开始,可用皮球等各种球类、圆形饼干、圆形杯子盖、圆形沙发垫子、圆形的水果柑橘、西瓜、苹果,教他依次去看,同时告诉他这些物品是圆形的,还可以看车轮子,告、斥他车轮子是圆的,玩推皮球游戏,让孩子知道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 让小儿观察桌面、门、窗、方形的包装盒,方形积木认识方形。生活中三角形的物品较少见,三角形的蛋糕、粽子、积木,用纸折成三角形,带房脊的房顶,带小儿去古建筑群中,通过观察认识三角形。 玩具益智盒,有多种形状,可以教小儿玩。也可以用纸板挖出一些形状,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教小儿将这些形状的纸板放入相应洞中,边说边做认识形状。 多次实践后小儿就会形成对形状的概念。

6,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能力素养  1.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如在小中班七巧板拼图游戏中,幼儿通过鼠标拖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拼图,不仅满足了儿童渴望触及电脑的认知需要,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活动后得到的直观评价,也能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适时的通过大屏幕播放或打印机打印进行展示和评价。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多媒体课件以其鲜明、生动的特点,用图、文、声、像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接受的情景体验,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力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课程培养幼儿自信心,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获得成就的机会,就是要不断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度等级,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培养了儿童的自信心。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形象的教学资源进行幼儿教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在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能够丰富多彩,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课件反映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课件内容所吸引。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使课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课件要具有教育性,使幼儿根据课件的引导高效地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幼儿园中的幼儿年龄不同,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让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都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幼儿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主要运用直观思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让幼儿在直观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1.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背景,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随着幼儿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积累,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幼儿创设出森林动物王国的故事情境,让他们在观看故事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统计全部幼儿喜欢小动物的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生动的动物形象,让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掌握如何分类和统计个数,使幼儿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幼儿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来巩固幼儿认识的字:气球上写有幼儿学过的字,通过读音让幼儿选出正确的字,选择正确,气球爆炸;选择错误,气球飘走。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地调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随着气球爆炸次数的增多,让幼儿对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字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幼儿的识字量。   三、以幼儿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世界,使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介绍图形,让幼儿在新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使他们快速地认识各种图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制作出以下课件: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效设计,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飞”入屏幕,幼儿一边观看,一边大声念出图形的名称。还可以用图形组合成奔跑的小火车、天上的飞机、小房子等,让幼儿说出这些东西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在幼儿的积极回答中,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使幼儿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由于幼儿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掌握这些难点,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些难以看到的或者是微观的现象,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本质属性,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做到化繁为简,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例如,“毛毛虫怎样变成蝴蝶”,如果没有课件的展示,很难把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这一过程讲述清楚,光凭教师借助图片来讲解很单一,幼儿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制作毛毛虫转变成蝴蝶这一过程的课件,从卵――虫――结茧――咬破茧飞出变成蛾子――蝴蝶,并配上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就会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会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内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合理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7,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由于其可控性强,能创造出灵活、生动、多变的学习情景和教学环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的增强了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又有哪些帮助呢?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构建一个让孩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呢?下面,笔者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小班数学活动:小熊吹泡泡,要求掌握5以内的数字。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图片操作法。先在黑板上画出小熊吹泡泡的图片,然后依次出示几个泡泡,让孩子们点数。活动过程机械化,幼儿表现缺乏兴趣。二是实践教学。教师带幼儿到户外玩吹泡泡,幼儿的兴趣挺高,能感知泡泡的颜色和形状,但由于泡泡的数量和呈现时间无法控制,以至于幼儿不能正确点数,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很容易克服这两种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病,使教材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可爱的动态小熊和色彩鲜艳的泡泡,配上愉快的儿童音乐,把孩子们带入一个轻松的游乐环境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教师的教态轻松自如,而教育目标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二、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资源,使数学活动回归生活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声、像并茂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其规律和变化。 例如:小班幼儿关于图形的感知。其实在生活中有关图形的应用比比皆是,然而用传统的图片形式很难将这些内容一一展示。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更能将生活资料真实地展现出来,让幼儿从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中找出与图形相关的东西,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寻找、绘画图片的烦恼。 三、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数学活动的互动性与探究性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多媒体以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受到了小朋友的喜爱。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每个幼儿动手操作鼠标带动画面上的变化,感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乐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兴趣。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的形成,可利用多媒体的可参与性。可设置情境问题,让幼儿根据各个图形的特点,通过添画的方法帮图形宝宝变一变,操作鼠标为图形宝宝找朋友,进行任意重组构图,并点击相关的数字等。当问题回答正确时,电脑里会发出阵阵掌声。幼儿在活动中兴致昂然、情绪愉悦、思维敏捷、充满自信,比传统教学中摆弄图片,然后等待老师检查的效果更直接、更便捷。不仅使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发展,而且掌握了像拖动鼠标、敲击键盘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数学活动整合于主题活动中 幼儿园的数概念往往是在表象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主题活动很难深入,常常只能像蜻蜓点水那样触碰一下。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记录主题活动时的情境,便于回顾和梳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摄像和数码照相。 例如在理发店这一主题活动中,要帮幼儿梳理有关理发用具的用途和分类。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让孩子先去参观理发店。在参观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环境的影响,无法及时地帮助幼儿梳理概念,但通过摄像的手段,将参观过程摄录下来,并用特写的手法拍下各种理发用品。在参观之后回放这段过程,一来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巩固,二来便于理解各理发用品的用途,对于分类的掌握也就不成问题了。 又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找蛋”,要求幼儿掌握相邻数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数字卡片的演示来让幼儿明白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flash动画设计了春天的美丽情境和为鸡妈妈、鸭妈妈、鹌鹑妈妈找蛋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了相邻数的概念,使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利于幼儿理解枯燥的数概念。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解决数学活动中的难点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的,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常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数概念。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具体可观事物,从而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形成概念、掌握知识打好基础。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教育中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更大的方便。有利于幼儿在愉悦的情境中参与感知、探索,发展数的奥秘,更好地推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1. 有效设置不同场景的“游戏情境”当孩子对测量表示出关注,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一般来说都有过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的经验,也就是接触过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平时也会说到1尺、1米、1寸之类的长度,但对于到底多长有很多孩子也不清楚。所以我借助《一寸虫》这本绘本,根据我的教学需要进行了三个场景的画面设置,第一个场景是一寸虫和知更鸟的画面,主要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测量知更鸟的尾巴长度,在交流基础上感受新的测量方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第二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巨嘴鸟、蜂鸟、苍鹭的画面,主要是引导幼儿用新方法测量它们某一部位的长度。第三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夜莺的画面,主要是启发幼儿发散思考“声音”的测量方法,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一寸虫的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设置三个不同的场景,不仅使幼儿轻松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而且把我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渗透进去,给了幼儿思维的空间,巧妙地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测量学习活动,积累初步的长度概念。2. 巧妙设置特定对象的“游戏情境”特定对象主要是借助幼儿感兴趣的卡通角色或幼儿喜欢的事物形象,引起幼儿对这个特定对象所面对或蕴含的“数问题”产生兴趣。例如,大班集体数学活动《看图列算式》,我主要创设了“蓝精灵乐园”的情境,借助乐园中事物的数量变化,引导幼儿看图描述事物变化情节、数量关系、正确提问,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对幼儿来说不仅需要正确感知事物的数量还要敏锐发现数量的变化关系,并根据这个变化关系推理“问题”和列出“算式”,应该说这样的“思维活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很有挑战。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进行“透视”,随着聚光灯的移动逐一透视“蓝精灵乐园”中的角色数量,如:4个蓝妹妹、2个蓝弟弟、5只小鸟等。每次移动只透视一组数群,这也遵循了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把需要关注的事物数群显露出来,不会干扰幼儿对数量的判断,使幼儿更好地保持了有意注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目测特定对象的原始数量,然后再逐一透视角色变化的数量。使用“聚光灯”技术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移动、旋转、调整大小,改变透明度及颜色等属性,让聚光灯变成你想要的或者孩子们感兴趣的形状。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看图说数量的有趣,而且可以有效完成预定的目标,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探索操作”中的互补策略《纲要》解读中提到:儿童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践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真实的问题情景,尤其是在农村,不可能照搬到课堂让幼儿探索操作,信息技术的出现刚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集体数学活动《蜘蛛和糖果店》,主要数学认知点就是在欣赏故事内容过程中观察、比较客人买糖的记录单,大胆推理与预测客人需要购买的糖果,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我借助信息技术展现了糖果店的场景以及每位客人买糖的记录单,配有蜘蛛、营业员、客人的对话录音,让幼儿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买糖记录单,从而帮助故事中蜘蛛解决一个个新问题,最后成功统计出一周销售记录单,找出最受客人喜欢的糖果。整个活动虽然都是在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但是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呈现了完美的情景,幼儿不仅能主动探索操作,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在这样愉快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三、“交流碰撞”中的显示策略幼儿一般在探究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但由于幼儿个体之间的一些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感受、体验、发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幼儿的操作结果或想法进行有效呈现,来分享交流和相互碰撞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首先,“分享型经验”给予验证显示。如在集体数学活动《找规律》中,在幼儿“经历”两种特征材料进行有规律的项链串接后,我创设了交流环节。当幼儿说到某一种方法时,我就点击课件显示相应方法的项链,并出现相应的符号(ab、aab、aabb……),让感性的画面与抽象的符号相结合,呈现不同的规律方法,在这样的分享交流中帮助幼儿更好地积累相关数学经验,体验到了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价值之一的表述。其次,“争辩型经验”给予梳理显示。例如在集体数学活动《6的组成》中,我运用两种颜色的阿尔卑斯奶糖,让幼儿装一盒,要求除了正好6颗糖,还有两种糖都需要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探索两种口味的糖组合6的不同方法。争辩之一结果:“到底有几种方法呢?”有的幼儿说3种、有的说4种、有的说5种等。运用信息技术,按一定顺序有效显示两种口味的6颗糖画面,每种方法的旁边用数字记录(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帮助幼儿很好地梳理了互补规律下的6组成。争辩之二结果:“到底怎么装又省力又不漏掉任何一种方法呢?”经过探索、观察、思考,发现了互补规律的方法除外还可以用交换规律的方法装糖果,同样运用信息技术显示交换规律的装糖画面和数字记录(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显示设置帮助幼儿解决了争辩,并很好地概括了6分成两份的5种不同探索和思维结果。《纲要》中强调了: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
文章TAG:幼儿幼儿园信息信息技术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认识图形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