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 > 经验 >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视频颜色变变变,幼儿简单的科学小试验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视频颜色变变变,幼儿简单的科学小试验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1-17 14:26:17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1,幼儿简单的科学小试验

准备一点盐、一点糖、一点饮料粉、一点奶粉等等。要可食用无害的。用水冲给他们看,然后叫他们品尝味道的不同和分辨颜色的不同。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食用什么不能,还有添加的浓度的大小会有什么不同。

幼儿简单的科学小试验

2,求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拿三个杯子,放在火上烘干,呈三角形状放在桌上,然后放上金属盘或金属板(金属盘或板保持干燥).再用一快干布,摩擦有机玻璃(也可用直尺、三角板),使有机玻璃带电,然后放在金属板上,再半金属制的小汤匙,放近金属板边,看看有什么现象?把灯关掉(或找个暗室),再试试看,又有什么现象?

求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3,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学反思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内容选择很重要。科学活动更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考虑到本学期,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很直观、操作性又强的内容——溶解。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我觉得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活动一开始,我直接请幼儿观察教师实验。实验一:出示一杯温水,之后再出示白糖,我把白糖放进水杯里,让幼儿观察白糖的变化。因为是温水,溶解不是很明显,我又用调羹搅拌了一下,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白糖不见了。这时我就引出了活动的关键词——“溶解”。实验二:我又换了一杯水,把一些小石子放入水杯,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有无变化。这个实验幼儿发现,无论怎么搅拌,小石子还是在水杯里,看得见。这时我简单的做个总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会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接着我请幼儿想一想:平时看见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也能溶化?这个环节可能我提示不够,幼儿都不能回答。在幼儿实验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了实验材料(盐、果珍、奶粉、红豆、沙子)和实验的注意点。可是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所欠缺,考虑的不够周到。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每位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实验,我建议选择果珍、奶粉和盐放入温水中的幼儿,可以品尝一下水的味道。但个别选择沙子的幼儿,也想品尝它的味道。所以对于沙子这个材料,就缺乏安全性。另外我只提供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应该多提供幼儿一些杯子,幼儿可以尝试选择其他的材料进行实验,帮这样幼儿更好地发现哪些东西能溶化。最后在总结实验结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幼儿总结,教师记录。在这一环节中,感觉时间比较仓促。我没有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的是我在总结。其实科学活动重点是幼儿操作,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更多的是要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我觉得此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也比较感兴趣。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要多思考、细准备,努力改进自己的步骤,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完美。

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学反思

4,幼儿园科学领域存在那些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本质决定了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往往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而陷入以下一些误区:1 重形式轻内涵——科学探究等同与幼儿“动手”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材料,如装满水的盆子,石头,积木,皮球,铁块等等,教师让幼儿辨认完材料后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带着这些材料去完一完吧,教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上前来抢这些材料又比较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比较大又比较轻的东西容易浮上来。分析:在看似“充实”,“热闹”的背后,幼儿似乎所获无及,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材料供幼儿操到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让幼儿无目的的探索或敷衍。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从幼儿以有的应验出发,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设计实验进行证实;收集和分析相关材料;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2 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案例: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的目标定位是:知道三色中的任何两种颜色混合后就会变出新的颜色,对颜色的感受和辨别能力。科学活动的目标应体现: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在教学中积极的去实现这三个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对情感目标设计的较少,即使设计也较笼统而难以操作,致使情感目标成为教师教案中的一种摆设,科学的情感正是缘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和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与实验,才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在质疑中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和活动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积极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3 重过程轻结果——忽视活动结束的经验提升案例: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中,第一个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沙漏,探究时间与沙子数量的关系,第二个环节,再次制作,探究速度与口的关系,第三个环节,再次制作,探究速度与口多少的关系,最后教师小结。分析:在活动中幼儿层层深入,但各活动环节中缺乏让幼儿对实验结果的积极记录,活动结束时教师也没让幼儿对活动结果的积极讨论,其次在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答: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当,只注重知识传授。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重视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三、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重视现成的教学内容,忽视幼儿的实际。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重视教师指导,忽视幼儿主动探索。那么,如何避免这些误区呢?我认为,幼儿教师要转变观念,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水平,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想要探索的问题纳入科学活动的内容,以活动真正吸引幼儿,并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合作、分享等,真正充当好观察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5,小学科学实验报告颜色与吸热 急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问题产生:   周日上午,我和妈妈在阳台晾这衣服。妈妈随手拿起爸爸的两件衣服——一件事略厚的黑色上衣,另一件则是单薄的白色衬衣,问了一句:你觉得应该是黑色衣服先干呢,还是白色衬衣先干呢?我比较了这两件衣服的厚度,不假思索的就说了一句:当然是白色衣服先干啦。   当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我跑出阳台,分别摸了摸两件衣服。竟发现较厚的黑色衣服已经全干了,而白色衬衣却还没干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猜测与分析:   湿的衣服变干,其实是水吸热蒸发的过程。黑色衣服先干,说明黑衣服所吸收的热量比白色衬衣所吸收的热量多。但是黑色的衣服却比白色的衣服先干。这会不会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热量的量有关呢?   设计并进行试验:   实验1:我从仓库里拿出两块质地和厚度都相同的布料——一块是白色的,另一块是黑色的。把它们同时放入同一盆水中,浸湿同时拿起,绞在一起将两块布一起拧水(使它们保留同样多的水分),然后将它们同时挂在阳台晾。   测量结果: (晾晒时,布料的变化如下)   10min 20min 一小时 两小时 三小时   白色布料 停止滴水 湿润 微干 上面一部分干了 还有下半部分没干   黑色布料 停止滴水 湿润,有大量蒸汽 上半部分明显干了 大半部分干了,底边还有点湿润 完全干了,明显感到布料变热   由此,我可以确定,在相同条件下,被浸湿的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先干。即,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的吸热能力强。   产生的新问题:   黑色的布料比白色的布料吸热能力强,那么其它物体的吸热关系又如何?   实验2:我从实验室里借来了温度计,又从家里拿了完全一样的黑、白两个盒子,并在盒子内装了部分水,在盒子最上部开了一个恰好容温度计伸入的孔。在顶楼进行了实验:   测量物   时间 温度(℃) 装在黑纸盒内的水 装在白纸盒内的水   开始 19 19   2min后 21 19.5   4min后 22.5 20   6min后 24 20   8min后 26 20   10min后 26 21   15min后 28 22.5   20min后 29 23   根据测量结果,我发现,黑色纸盒内的水温上升快,在20分钟内上升了10℃,而白色水温内的水升温较慢,在20分钟内仅上升了4℃。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我认为,黑色物体比被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强,即黑色比白色的吸热能力强。   产生新问题: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其它的颜色的吸热能力相同吗?于是,我又接着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3:我在五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分别加入了100mL用颜料和水配制成的红、黄、蓝、绿、紫色的水,并在姐姐的帮下,将五个玻璃杯放上天台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在一定时间后各种颜色的水的温度。   测量物时间 温度(℃) 红色的水 黄色的水 蓝色的水 绿色的水 紫色的水   开始时 19 19 19 19 19   10min后 23 22 22.5 21.5 23   15min后 25 24 25 24 25   20min后 26.5 25 26 25.5 27   25 min后 27.5 26 27 26 27.5   30min后 28.5 27 28 27 28.5   根据实验结果,我认为,不同颜色的水在阳光下的吸热能力不尽相同,同时我还发现,颜色越深的吸热能力越强。   结论:经过了将近一周的实验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且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
文章TAG:幼儿幼儿园科学实验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视频颜色变变变

最近更新